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教育院校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位于北京市,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京港大学联盟成员。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学校创建于1960年,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2017年9月,学校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本部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东临东四环南路,西邻西大望路,南抵双龙路,北望平乐园小区;另有中蓝、管庄、花园村、琉璃井、惠新东街和通州6个校区;占地面积96.0151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2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有教职工3395人,其中,专任教师2210人,其中,中国两院院士10人,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在校生25764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0326人(博士生2128人、硕士生8198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12人;普通本科生13226人,成人教育本科生1500人。在籍留学生373人(学历生367人,非学历6人)。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1960年,北京工业大学创建,设机械、电机、无线电、化工、数理5个系。
1961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部分学生转入北工大后,增设土建系。下半年,数理系停止招生进行调整。
1965年,数理系恢复招生。
1971年,学校有机械、电机、无线电、土建4个系招生,原化工系停办。
1972年,北京工商管理专科学校并入北工大,在北京宣武区牛街南横西街校址设北工大预科,后改称新生部。
1978年至1989年,学校调整系的设置,设机械工程学系、工业自动化系、无线电系、土木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学系、应用物理系、计算机科学系、应用数学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热能工程学系、管理工程学系、建筑学系
1980年6月,市委批发109号文《关于重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的建议》,确定北工大为市属重点大学。
1981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成立研究生部(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10月,中宣部和国家教委指定全国10所高校试行校长负责制,地方高校只有北工大。
1985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6年,学校新生部撤销。
1990年,原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并入北工大,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6个系和北工大管理工程学系合并调整为管理工程学系、对外经济贸易系、应用经济系,至此全校共设14个系。
1992年,学校成立成人教育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
1993年,北京计算机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北京西三环北路原校址办学。同年,北工大尝试教育改革成立实验学院。
1996年,北京工业大学跻身国家21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行列,成为北京市属高校中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
1998年,北京计算机学院迁入校本部与北工大原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计算中心合并组建计算机学院。
2000年,国家建材局管理干部学院(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水利电力函授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分部,均为学校的异地办学机构。同年,实验学院由学校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
2003年,成人教育学院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2004年,继续教育学院与工大分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整合后工大分部办学主体为继续教育学院(称为北京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西区),同时成立学校后勤集团西区管理中心,负责整个西区的后勤服务保障。7月,实验学院终止与民营企业合作办学的协议,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迁至北京市朝阳区管庄校区,与北京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调整合并为学校全资直属二级学院性质的实验学院。
2005年,原北京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并入北工大,成立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8年,学校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艺术体操比赛任务。同年,学校作为首批高校入选“北京高等学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
2012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3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成立,由北京工业大学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举办。
2014年,北京工业大学樊恭烋学院成立,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区,采用独立的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
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成立,学校学部制改革正式启动。同年,入选首届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
2017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4月,成为京港大学联盟创始成员。12月,学校获评“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2020年7月6日,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2021年7月26日,入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0年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新增专业学位博士点。10月26日,入选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12月,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北京工业大学新增社会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
2022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北京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等1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等9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月27日,北京工业大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负责人何喜军教授做客北京日报客户端直播间,以直播的形式讲解新增的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的具体情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内容。7月26日,朝阳区与北京工业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办学条件 编辑本段

院系概况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下设17个教学科研机构,开设本科专业72个。
学部
学院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信息学部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
工学
机器人工程
工学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
通信工程
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微电子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
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工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学
信息安全
工学
物联网工程
工学
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
工学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数字媒体技术
工学
城建学部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建筑学
建筑学
城乡规划
工学
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工学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工学
水务工程
工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
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工学
环境工程
工学
环境科学
理学
应用化学
工学
城市交通学院
交通工程(交通规划与管理)
工学
交通工程(道路与轨道工程)
工学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工学
文法学部
社会科学学院
法学
法学
社会学
法学
社会工作
法学
汉语国际教育
文学
外国语学院
英语
文学
日语
文学
朝鲜语
文学
知识产权学院
-
-
材料与制造学部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工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工学
纳米材料与技术
工学
机械工程与应用
电子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
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工学
应用数理学院
信息与计算科学
理学
应用物理学
理学
应用统计学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
统计学
理学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工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工学
生物技术
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
市场营销
管理学
会计学
管理学
文化产业管理
管理学
工业工程
管理学
经济学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
艺术设计学院
动画
艺术学
工业设计
工学
广告学
文学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学
环境设计
艺术学
产品设计
艺术学
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学
绘画
艺术学
工艺美术
艺术学
雕塑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学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
-
樊恭烋学院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继续教育学院
-
-
体育教学部
-
-
国际学院
-
-
创新创业学院
-
-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科体系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科类型
学科名录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土木工程(自定)
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光学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材料学
结构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交叉学科)
资源、环境及循环经济
纳米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
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热能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环境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凝聚态物理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光学
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一级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
工程力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机械电子工程
应用数学
电路与系统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信号与信息处理
国际贸易学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数量经济学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市政工程
社会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
高等教育学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位点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18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览表
设站学院(部)
流动站名称
信息学部
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机电学院
机械工程、力学
建工学院
土木工程
环能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数理学院
数学、物理学、统计学
材料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
经管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
生命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
激光院
光学工程
学术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代码
所属学院(部)
授权级别
1
应用经济学
0202
经济与管理学院
博士、硕士一级
2
社会学
0303
文法学部
硕士一级
3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
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一级
4
教育学
0401
文法学部
硕士一级
5
外国语言文学
0502
文法学部
硕士一级
6
数学
0701
应用数理学院
博士、硕士一级
7
物理学
0702
应用数理学院、材料与制造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8
统计学
0714
应用数理学院
博士、硕士一级
9
生物学
0710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硕士一级
10
化学
0703
城市建设学部
硕士一级
11
力学
0801
材料与制造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2
机械工程
0802
材料与制造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3
光学工程
0803
应用数理学院、材料与制造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
材料与制造学部
硕士一级
1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
材料与制造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6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7
电子科学与技术
0809
信息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18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
信息学部
硕士一级
19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
信息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2
信息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1
建筑学
0813
城市建设学部
硕士一级
22
土木工程
0814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3
水利工程
0815
城市建设学部
硕士一级
24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5
交通运输工程
0823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6
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0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7
生物医学工程
0831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博士、硕士一级
28
软件工程
0835
信息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29
城乡规划学
0833
城市建设学部
博士、硕士一级
30
网络空间安全
0839
信息学部
硕士一级
31
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1
经济与管理学院
博士、硕士一级
32
工商管理
1202
经济与管理学院
硕士一级
33
设计学
1305
艺术设计学院
硕士一级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学科类别
学科代码
学科领域
学科代码
所属学院(部)
应用统计
0252
-
-
应用数理学院
艺术
1351
-
-
艺术设计学院
社会工作
0352
-
-
文法学部
金融
0251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教育
0451
-
-
文法学部
建筑学
0851
-
-
城市建设学部
公共管理
1252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1251
-
-
经济与管理学院
法律
0351
-
-
文法学部
城市规划
0853
-
-
城市建设学部
工程
0852
仪器仪表工程
085203
材料与制造学部
项目管理
085239
经济与管理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085230
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
085212
信息学部
控制工程
085210
信息学部
交通运输工程
085222
城市建设学部
建筑与土木工程
085213
城市建设学部
计算机技术
085211
信息学部
集成电路工程
085209
信息学部
机械工程
085201
材料与制造学部
环境工程
085229
城市建设学部
化学工程
085216
城市建设学部
光学工程
085202
材料与制造学部
工业设计工程
085237
城市建设学部、艺术设计学院
动力工程
085206
材料与制造学部
电子与通信工程
085208
信息学部
材料工程
085204
材料与制造学部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位评估

学校有8个学科跻身2020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前500,位列QS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内地第32,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
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获1个A级学科土木工程、1个A-级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7个B+级学科、4个B级学科、5个B-级学科、3个C+级学科、2个C级学科和2个C-级学科。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0814
土木工程
A
2%~5%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A-
5%~10%
0714
统计学
B+
10%~20%
0802
机械工程
B+
10%~20%
0803
光学工程
B+
10%~20%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B+
10%~2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B+
10%~2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10%~20%
0835
软件工程
B+
10%~20%
0701
数学
B
20%~30%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B
20%~3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B
20%~30%
0831
生物医学工程
B
20%~30%
0702
物理学
B-
30%~40%
0801
力学
B-
30%~40%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B-
30%~40%
0813
建筑学
B-
30%~40%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B-
30%~40%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C+
40%~5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C+
40%~50%
0401
教育学
C
50%~60%
0833
城乡规划学
C
50%~60%
1305
设计学
C
50%~60%
0710
生物学
C-
60%~70%
0815
水利工程
C-
60%~70%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3395人,其中,专任教师2210人,包括正高职称497人、副高职称842人;博士生导师699人(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600人(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中国两院院士10人,社科院学部委员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3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卓越人才2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8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2人,“北京市人才引进支持计划”入选者175人。国际及港澳台教师4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
学校教师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1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0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2个。
类别
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曾毅
左铁镛、李京文、张杰、彭永臻、聂祚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
沈昌祥、刘加平、刘韵洁、邓中翰
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京文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李京文
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
李京文
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毅
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曾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韩晓东、隋曼龄、汪夏燕、高学云、张伟、聂祚仁、宋晓艳、
王金淑、乔俊飞、尹宝才、杜修力、郑宏、陈标华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聂祚仁、彭永臻、李冬、蒋宗礼、汪夏燕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入选者
冯士维、严辉、张久兴、李寿梅、聂祚仁、杜修力、
韩晓东、王金淑、崔素萍、乔俊飞、陈树君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左铁镛、彭永臻、蒋宗礼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
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冬、郭霞、汪夏燕、杨晓东、赵密、王伟、路德春、邓积光、
韩红桂、许成顺、王立华、翟天瑞、金浏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
左铁镛、张毅刚、侯义斌
国家级教学团队
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团队(彭永臻,2007)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教学团队(左铁镛,2008)
基础力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团队(隋允康,2008)
计算机软件基础课教学团队(蒋宗礼,2009)
机械工程教学团队(赵京,2009)
嵌入式系统课程群教学团队(侯义斌,2010)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人才培养 编辑本段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教育部特色专业8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2个、北京市品牌专业9个,7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5个专业接受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1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专业入选北京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
项目类型
项目名录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工程力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工大-XILINX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方向)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建筑学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Xilinx-北工大嵌入式系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中软国际-北京工业大学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
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水质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编译原理、环境保护概论、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
大学英语、建筑抗震设计、交通工程导论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污水处理新理论与新技术、摄影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漫谈、
资源环境与循环经济、科学究竟是什么、
创新方法(Triz)理论及应用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环境保护概论、水质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导论、
编译原理、大学英语、交通工程导论、
材料工程基础综合实验、建筑抗震设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设计
北京市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工程图学、机械工程训练、
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设计、理论力学
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北京市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机械工程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建筑学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市级制冷空调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建筑学校外人才培养基地
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大学生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基地
电子信息类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教育部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嵌入式软件与系统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方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信息安全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筑学、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信息安全、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教育部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的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建筑学、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北京市属高校一流专业
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北京市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软件工程
北京市品牌专业
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自动化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7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0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8项、二等奖63项),2019年度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5项。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以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为主导”的材料专业建设与改革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扬长补短,强化团队,寓教于研—地方高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
能力驱动、纵横融通、点面结合—打造服务首都发展的多样化本科人才培养新生态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建构“1+4”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内涵式发展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基于国际志愿服务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实践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搭建四个平台,加强土木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以工程需求为导向的智能交通控制自主实训平台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机械工程卓越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与评价模式改革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高等数学课程新形态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校内专业评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7年
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与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学科引领、机制创新的地方高校特色的电子信息与电工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无机材料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创办“三三制”全国制冷空调科技竞赛,高校行业协同促进工程能力提升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皮筋车国际竞赛与交通工具设计课程群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及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接轨工程国际标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7年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科学研究 编辑本段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111计划”引智基地4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国家工程实验室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工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技术中心
国家产学研激光技术中心
科技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北京市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新型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光电子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社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结构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
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可信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与性能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博物馆展陈设计与空间实现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计算智能与智能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绿色催化与分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污水脱氮除磷处理与过程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物联网软件与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激光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生态环境材料及其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行保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数字化医疗3D打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抗病毒药物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污水生物处理与过程控制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碳基纳米材料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脑信息智慧服务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机械结构非线性振动与强度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数字化医疗3D打印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绿色建筑环境与节能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城市与工程抗震减灾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教委)
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水质科学与水环境恢复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交通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环境与病毒肿瘤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多媒体与智能软件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嵌入式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激光先进制造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环境友好新材料技术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哲社基地
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研究基地
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
首都工程教育发展研究基地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估与灾害风险控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机械工业行业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重型机床数字化设计与测试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精密测控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印刷装备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实验室
北京激光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光电子技术实验室
北京市研究与开发中心
北京市焊接设备研究与开发中心
北京市质量监督检验站
北京市饮料及食品添加剂质量监督检验站
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中德激光技术中心
校内科研机构
固体微结构与性能研究所
激光工程研究院
北京古月新材料研究院
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
北京未来网络科技高精尖创新中心
京津冀绿色发展研究院
北京科学与工程计算研究院
北京人工智能研究院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科研成就

2016年,学校科技总投入8.8亿元,科技经费居全国高校第36位。截至2017年3月,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26项。2018年,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7年,学校共申请各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43项,获批140项,其中面上项目8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0项,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联合基金项目1项,应急管理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2项,专项基金项目2项;获批牵头主持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请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0项,获批6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43项,青年项目16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立项22项;新增横向科研项目884项。
2017年,学校获各类科技奖励36项,其中,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9项,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项;视同省部级奖励的国家登记社会力量奖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会/协会奖、行业奖等19项。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高校排名,学校2016年发表且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收录论文969篇,排名66位;工程索引EI(核心版)收录论文1220篇,排名44位;国际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论文428篇,排名34位;科学引文索引光盘版(SCI-CDE)2007至2016年5658篇论文被引用42076次,排名73位;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论文130篇,排名61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论文1287篇,排名59位;论文被引用3636篇5933次,排名71位。
2017年,学校以北京工业大学为申请人申请专利1569项,获专利授权1080项,其中发明专利955项,实用新型119项,外观设计6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31项;申请国外专利13项,PCT28项,授权国外专利14项。
国家科学技术奖(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等级
获奖年份
航天器舱体结构变极性等离子弧穿孔立焊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5年
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气控热管国家高精度温度源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区域大气污染源高分辨率排放清单关键技术与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实验环境检验平台及示范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5年
城市大型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
高铁列车用高可靠齿轮传动系统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7年
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8年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
高强超薄浮法铝硅酸盐屏幕保护玻璃规模化生产成套技术与应用开发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
电子废弃物绿色循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8年
复杂组分战略金属再生关键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8年
以上数据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看官网。

学术交流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已与世界六大洲35个国家和地区198所院校机构正式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共签署321份项目合作协议。伙伴院校中,世界500强的学校比例超过40%,世界100强的学校达10%左右,80%的交流伙伴院校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荷兰等高等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十三五”期间,学校国际学生规模达到1100人次,在校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人数突破1000人次。每年派出600余名教师和学者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访问或开展联合研究,邀请近300名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聘请国际及港澳台教师100余人,举办约12-15场国际学术会议。
学校通过奥波莱孔子学院与“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开展与波兰高校的合作交流工作;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联合组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学术资源 编辑本段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底,学校图书馆收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3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杂志1200多种,中国国内外网络文献数据库70余个,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兼有,以纸本资源为基础,纸本、电子、视频等多载体的文献资源体系。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的合作关系;加入了OCLC、CALIS和BALIS等馆际合作网络。
截至2013年底,学校档案馆馆藏档案20万余卷(件),共有7个全宗。其中,北京工业大学全宗(1960年—)管理全校党政管理(文书)档案、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基建档案、出版物档案、设备档案、财会档案、实物档案等193366卷(件);北京联合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全宗(1978年—1990年)2240卷;北京外贸学院分院全宗(1979年—1983年)133卷;北京计算机学院全宗(1978年—1993年)4013卷;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全宗(1958年—2005年)1372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全宗(1971年—2000年)687卷;国家建材管理干部学院全宗(1980年—2000年)1182卷。

学术期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环境与能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1992年、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17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被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英国《科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美国《数学评论》、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TRANSPORT数据库、德国《数学评论》、美国《最新数学出版物》和美国EBSCO出版公司等收录。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刊发社会、经济、政治、高等教育与科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设有“前沿观察”“当代社会研究”“超大城市治理与建设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治国理政研究”“政治与法律研究”“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等栏目,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2017—2018)来源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以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全文收录,是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源刊。

获得荣誉 编辑本段

2017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51-700位。
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01-750位。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51-800位。
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01-750位。
2020年6月,CNUR中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70位。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73位。
2020年8月,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发布,北京工业大学首次跻身全球500强。
2020年10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719位。
2020年11月,2021QS亚洲大学排名中,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198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系列:文科实力排名第164位。
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651-700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榜第72名。1月21日,位列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第79位。
2021年4月26日,“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正式发布,北京工业大学排名第59位。
2021年5月,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党委入选“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
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701-750位。在软科2021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北京工业大学位列中国第58-72名,世界第401-500名。
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官网正式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北京工业大学入选。
2022年4月,北京工业大学冬奥志愿者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同月,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智能制造190107团支部被评为“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

文化传统 编辑本段

形象标识

校徽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学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学校徽志整体为正圆形的徽标,中心为“60”、“BGD”的正负形组合的标志基础图形,“北京工业大学”的英文大写全称按照计算机标准型“Dutch801RmBt”字体在上方围绕其成环形,下方是标准字体(即毛体)校名,最下方标明“1960”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学校徽章为可供佩戴的题有校名的证章。
校标
标志图形的主体设计元素为大写的字母“B”,图形中的“60”代表1960年建校,“BGD”是北京工业大学简称的拼音缩写,并以正负形的方式呈现,简洁的图形中蕴含着学校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
标志在基本图形上加上线条,使图形更具视觉冲击力,整体表现出速度与效率,同时强调“层”和“积淀”。
标志将基本图形倾斜15度,形成一种动势,表示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北工大能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宽与高的比例采用1:1.618的黄金比例使其在视觉上更加美观。
标志的颜色命名为“工大蓝”。
标准色
工大蓝,既是创新、引领、发展之蓝,也是包容、开放、共享之蓝,寓意朝气、理性、务实。工大蓝的定义来自定性和定量分析,色彩来自经验与象征的符号学意义,色彩的应用来自印刷色定量。工大蓝是代表未来的色彩,展现了北工大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力与信心。
辅助色为橙红色,寓意热烈、活力、创新。
标准字
标准中文字体(即毛体)作为北京工业大学标识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除特殊规定以外,一般与图形标志组合在一起使用。标准英文全称是按照常规的计算机标准型“Dutch801RmBt”字体制定的。
校旗
校旗为“工大蓝”基底长方形旗帜,中心为学校徽志。

精神文化

校训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
取自唐刘禹锡的《问大钧赋》“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不息”源自《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息”就是不停止、不休息,永远向前,战胜困难。“体”则有物质存在的状态、本体、本性、禀性之意。
“日新”源自《尚书·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一日自新,达到一个新境界,就要始终如一,永远保持,做到天天新。“道”,有本质、法则、规律、主张、宗旨之意。
“不息为体,日新为道”旨在激励工大人要秉承艰苦拼搏、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锤炼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顽强品格;彰显开拓进取、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
工大精神
艰苦奋斗、穷究真理、锐意创新、开放包容
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穷究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放包容、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
校歌
《明天》
作词:韩葆
作曲:王晓峰
理想中的殿堂谱写出青春的词典
彩虹般的向往温暖着年轻的誓言
有你坚定的目光风雨中让自己勇敢
被你插上了翅膀骄傲地飞越蓝天
心的梦想无极限新的奇迹快要出现
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挡
生命中永远不熄的火焰
心的未来在召唤新的世纪星光灿烂
从来没有什么能阻挡
用真心拥抱希望的明天、明天
不息为体,永不停止每一个坚定的信念
日新为道,永远探索让心中从没有终点

www.qwbaike.cn

www.qwbaike.cn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中央民族大学    下一篇 湖南师范大学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