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英文:Smart Phone 及 Smart Device,于2000年之后翻译而来,简称:智能终端是拥有接入互联网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化各种功能。生活中常见的智能终端包括移动智能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
终端分类 编辑本段
特性
–移动性, 实时性
–通话功能
–硬件可靠性
–软件可靠性
–上网功能
–多任务性
–多媒体功能
–应用程序安装使用广泛性,易用性
–基于操作系统
要求
- 掉话率,接通率,切换成功率
- 音频质量
- 结构坚固,射频可靠,辐射合理,环境适应高
- 死机,重启,异常
- 接入快捷,数据吞吐量
- 多任务并发的稳定性
- 高适应性,高品质
- 应用程序易开发,易发现下载,易用性,一致性
- 操作系统健壮性,通用性,资源高效性
移动保护 编辑本段
通常有四种移动设备的防护方法可选:
1、基于服务器的大而全的方案:必须通过移动设备上的Citrix Receiver来访问公司信息。这类方法非常安全,但是却不为用户所喜欢。
2、基于虚拟桌面架构(VDI)的方案,不像上面的方法那么严格。用户通过安装在iPad上的Vmware View来访问企业信息。“他们必须使用由IT管控的镜像,但是至少可以离线工作了。”Pescatore说。
3、还有折衷方法,即在设备上安装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所谓折衷,就企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员工也做出一点让步。就大多数企业来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4、最后就是放任的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 -- “厂商已经让移动设备本身足够安全了”。很少有企业会采用这样的思路:这至少对于微软和Windows来说是不适用的。厂商是根据消费者(而不是企业)的需求来生产设备的,因此不会太在意安全方面的功能。
管理办法 编辑本段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对外透露,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业务中恶意吸费、信息窃取、诱骗欺诈等行为的影响和危害更加突出,有关部门正在制订《移动智能终端管理办法》,保护消费者权益。
陈家春还透露,工 信部将修订进网检测技术要求,采取定期的拨测手段来加强个人信息的保护。同时,将开展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的治理工作,研究制定移动互联网恶意程序检测处置机制,制定恶意程序认定和命名的标准,指导各省通信管理局和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开展恶意程序的监测处置试点工作。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