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鹰
夜鹰科(学名),作为今鸟亚纲夜鹰目下的最大科,其名称源自希腊语“Caprimulgi”,此词源于古代欧洲传说中夜鹰为吸食山羊之乳的鸟。英文名称“Nightjars”则反映了夜鹰叫声中的颤音特征。在中国,普通夜鹰还被称为“蚊母”、“吐蚊鸟”、“贴树皮”或“鬼鸟”。截至2023年,全球已识别出98种169个亚种的夜鹰科鸟类,中国境内记录到2属7种。
夜鹰属于中小型鸟类,体长跨度为14至55厘米。其头部和眼睛比例较大,喙短小而柔软,口裂宽阔且周围附有发达的刚毛(毛腿夜鹰除外)。鼻孔管状且略突出,腿部短而略显柔弱,足部为并趾型,中爪具匀齿状栉缘。夜鹰的羽毛蓬松柔软,翅膀狭长,尾部形态多为平尾或凸尾,飞行时几乎无声。其羽色通常为暗褐色、灰色或棕色的斑驳状,与树皮、枯叶及地面的颜色相似,便于在环境中隐藏。
作为夜行性攀禽,夜鹰多数种类不筑巢,白天多栖息于树枝或地面,主要在晨昏或夜间活动,通过飞行中用大嘴捕捉昆虫。它们通常独居,并通过独特的鸣叫声进行交流。繁殖期多在暮春和夏季食物丰富的时段,产卵、孵化及育雏多在地面或屋顶进行,这些过程与月亮盈亏周期基本同步,雏鸟属晚成性。
夜鹰属于陆生鸟类,多数种类无迁徙习性。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热带及温带地区的多种生境,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内陆湿地和荒漠等。此外,在农田、牧场、农村居住区周边林带以及部分城市公园也有其栖息之地。
夜鹰主要以蚊、虻及植食性昆虫为食源,是农林业领域具有显著生态价值的益鸟。在世界多地的民间神话传说中,夜鹰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然而,因栖息地丧失或退化、人类活动的干扰,加之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夜鹰的生存与繁衍面临严峻挑战。截至2023年,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统计,夜鹰属内有2个极危物种、1个濒危物种、6个易危物种、4个近危物种,另有41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目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尚未将夜鹰科鸟类纳入其中,而中国已把境内的夜鹰列入相应的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分类分类 编辑本段
夜鹰科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的今鸟亚纲,并在夜鹰目中占据最大科的地位。根据2023年的全球物种名录(COL)和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夜鹰科分为夜鹰亚科和美洲夜鹰亚科两个亚科,包含20个属、98种及169个亚种。夜鹰亚科也被称为“真正的夜鹰”,而美洲夜鹰亚科则被称作“nighthawks”。由于今鸟亚纲经历了快速的辐射性演化,在不到1000万年的时间里分化出了大量新类群,这给分类研究带来了挑战。历史上,夜鹰科的属和种经常发生调整,包括调出、并入或新命名的情况。随着研究手段的进步和认识的深入,对其分类仍有进一步调整的可能性。中国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团队于2024年4月2日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提出了新的分类方案,将夜鹰归为一个名为“元素鸟类”的新类别。该研究对夜鹰科的分类进行了重新评估。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夜鹰的体长在14至55厘米之间,其大小与麻雀到鸽子相当。头部相对较大且略微扁平,眼睛大而圆,位置稍靠后,虹膜通常为褐色或暗褐色,并具有脉络膜层结构以增强夜间视力。喙短弱而软,口裂宽阔且延伸至后眼角;口盖为裂颚型,两侧下颌骨可向左右张开,使其嘴部能够在平行和垂直方向大幅度张开。大多数夜鹰种类都长有发达的刚毛状口须,除了毛腿夜鹰外。鼻孔位于喙顶部靠近嘴峰前端处,呈圆形管状且略微突出。腿部较短且稍显薄弱,附跖部分被羽毛覆盖或裸露在外;足部采用并趾型结构,前三脚趾基部有微蹼相连,中间爪子特别长并具备栉缘状结构。
夜鹰羽毛蓬松柔软,颜色以褐色、白色、黑色和棕色为主,呈现暗褐色、灰色或棕色调的斑驳状,与树皮、枯叶及土壤颜色相似,具有较好的拟态性,便于伪装隐蔽。雌雄羽色略有区别但不明显。翼长而尖,初级飞羽有10枚,第二或第三枚最长,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羽较长,有10枚,呈平尾或凸尾状(圆形或楔形),某些种具极长的尾羽或内侧初级飞羽。翼尾展开可见白色块斑,尾脂腺裸出。夜鹰振翅频率低,飞行快速无声,能长时间滑翔或突然曲折绕飞。
夜鹰是陆生鸟类,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热带和温带区域(不包括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南部、新西兰以及部分大洋洲岛屿)。具体而言,有15种分布于“东洋界”,包括喜马拉雅山至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华莱氏线以西的亚洲地区;24种见于“非洲热带界”,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及马达加斯加周边岛屿;12种栖息于“澳洲界”,包括华莱氏线以东的亚洲和大洋洲;10种存在于“新北界”,主要在墨西哥高原及其以北的北美地区;而多达47种分布在“新热带界”,跨越墨西哥高原至南北美全境。其中,南美洲的种类最为丰富(34种),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26种)和南亚至东南亚(20种)。在中国,已记录到夜鹰科鸟类2属7种。夜鹰的生活习性,特别是节律行为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阐述。
夜鹰属鸟类具有显著的夜行性,昼伏夜出。其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期间。研究表明北美三声夜鹰和津巴布韦非洲夜鹰的繁殖周期与月相相关,通常在满月后的几天内产卵,并在下一个满月前后雏鸟孵化并开始喂食。幼鸟在再一个满月前后长成离巢独立捕食。已知北美小夜鹰会进行长时间的冬眠,以维持18℃的体温,从而降低能量消耗。
夜鹰是一种主要在晨昏或夜间活动并猎食的鸟类,尤其偏好黄昏时分,因为此时昆虫较为活跃。其主要食物来源包括蚊、虻、飞蛾和飞行性甲虫等昆虫,特别是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昆虫。美洲夜鹰的饮食记录显示其猎物种类多达50多种,涵盖了鞘翅目的甲虫、鳞翅目的飞蛾、蜉蝣目的蜉蝣、双翅目的苍蝇、膜翅目的黄蜂以及直翅目的蟋蟀和蚱蜢等。此外,卡氏夜鹰也有捕食小型鸟类如林柳莺和树蛙的观察记录,它们还会吞食石子以辅助消化。夜鹰的捕食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栖息处突然袭击猎物,二是在空中飞行时张开大嘴捕捉昆虫。在月光较明亮的夜晚,夜鹰的觅食时间会相对延长。在城市环境中,夜鹰常在路灯或有照明的建筑物附近飞行,以捕食被光线吸引的昆虫。
夜鹰科鸟类以其复杂的羽色著称,这些羽毛通常呈现暗褐色、灰色或棕色调,并带有细密的横斑、点斑或条纹,与树皮、枯叶及土壤的颜色相近。它们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则隐匿于枝干上或草丛中,通过模拟环境背景来躲避捕食者。此外,夜鹰多选择在地面上筑巢并孵化后代,其卵和幼鸟的色泽同样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以减少被掠食者发现的风险。面对威胁时,一些种类的夜鹰会采取防御姿态,如发出嘶吼声、弄乱自身羽毛或假装受伤等手段,旨在迷惑或吓退潜在的天敌,保护巢穴中的卵及雏鸟安全。
夜鹰通常独居,但在迁徙时可能会形成松散的群居结构。它们主要通过独特的鸣叫声进行交流,不同种类的夜鹰发出不同的鸣啭声。在求偶季,雄性夜鹰会发出特定的叫声来吸引雌性的注意。某些种类的夜鹰还会进行飞行表演,如飞上高空然后垂直俯冲向地面,再鼓翅腾空落在雌性附近,摇晃尾巴并发出鸣叫,以此向异性示爱。雌性夜鹰也会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声音吸引雄性的注意。此外,雄性欧夜鹰还会使用拍打翅膀的方式来表达问候、防御、恐吓和求爱的意图。对于非洲的一些旗翅夜鹰和翎翅夜鹰来说,它们的极长次级飞羽可能与炫耀求偶有关,这些羽毛在繁殖期结束后会脱落或折断。
夜鹰的繁殖期与昆虫季节性繁盛期基本吻合。在热带地区,其繁殖期通常出现在潮湿季节末期;而在温带地区,则多见于暮春和夏季。每年繁殖一至两窝,在条件适宜的环境中,部分种类可繁殖三窝。多数种类将卵产在简单刮刨后的地面上,卵数一般为1-2枚,少数可达3-4枚,颜色呈白色或粉黄色,并杂有灰褐和暗灰色斑点。孵卵由雌雄两性共同承担,白天雌性负责,晨昏时雄性接替,孵化期为16-22天。雏鸟晚成,约20天后离巢,25-35天后可独立生活。夜鹰通常是单配偶制,即“一夫一妻”,但有些配偶关系持续终生,有些仅维持一年,还有部分夜鹰会在第一窝与第二窝之间更换配偶。雄性占据巢区,雌性则为半留巢鸟。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夜鹰主要栖息于热带和温带区域的多样化生境中,包括森林、灌丛、草原、内陆湿地、荒漠以及岩石区等。这些鸟类在农田、果园、牧场及农村居住区附近的林地,甚至部分城市公园也有分布。不同种类的夜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亚夜鹰多生活在荒漠边缘和低矮灌丛覆盖的地形;林夜鹰则偏爱高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的树林与河边、沟谷灌丛草地;小灰眉夜鹰倾向于开阔且地势平坦、杂草较少的土地;普通夜鹰常栖息在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开阔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疏林灌丛、竹林和农田等地,西藏亚种(C. i. hazarae)可生存于海拔高达3400米的山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夜鹰种类,如普通夜鹰和美洲夜鹰,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环境,经常停栖在建筑物顶层平台并在城市上空捕食昆虫。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2023年更新),截至本年度,全球98种夜鹰中,有50种的种群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2种的数量有所增加,而41种则显示出下降趋势。对于其余种类,由于数据不足,其数量未能得到准确统计。
保护现状 编辑本段
上述信息反映了当前夜鹰类群面临的挑战及其保护状况的重要性,并强调了采取有效措施以减缓这些负面影响的必要性。
2023 年 IUCN 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及 CITES 相关情况
在 2023 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牙买加夜鹰、新喀毛腿夜鹰处于极度濒危状态(CR),可能已灭绝;普氏夜鹰成熟个体数量少于 10000 只,被列为濒危物种(EN);白翅夜鹰、波多黎各夜鹰、白喉夜鹰、镰翅夜鹰、内基萨夜鹰、所罗门毛腿夜鹰为易危物种(VU);红颈夜鹰、三声夜鹰、卡氏夜鹰、中美夜鹰属于近危物种(NT)。除未能统计的外,其余 83 种为无危(LC)。截至 2023 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尚未收录夜鹰科鸟类。
中国境内夜鹰保护措施
在中国,2000 年出台《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将境内 2 属 7 种夜鹰全部列入保护名录。2023 年出台《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除中亚夜鹰与埃及夜鹰外的 2 属 5 种夜鹰被列入。北京、四川、安徽等多个省市将普通夜鹰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的重要性与意义
这些保护措施对于维护夜鹰科鸟类的生存和繁衍至关重要。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夜鹰科鸟类面临着栖息地破坏、食物资源减少等多方面的威胁。通过将其列入各类保护名录,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其生存状况的关注,从而采取更有效的保护行动。同时,这也有助于加强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夜鹰科鸟类的研究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保护措施,确保这些珍贵的生物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针对夜鹰种群面临的威胁,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干扰。202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建议采取如下措施:维护和恢复夜鹰栖息环境,防止其进一步丧失或退化;减少有害化学品在农林业和水产业中的使用,以保障夜鹰的食物和水源安全;控制外来入侵物种;制定并实施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强公众教育以提高保护意识;持续监测夜鹰的数量及分布,同时推进对夜鹰的生态学研究。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