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佛宫寺释迦塔

佛宫寺释迦塔,亦称为应县木塔,因其独特的纯木结构楼阁式构造以及其地理位置而闻名。据史料记载,该塔的建造始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在应州出身的皇后萧氏倡议下批准修建,随后由田和尚奉旨募资完成。至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该塔经过增修最终完工。

作为中国现存的唯一一座纯木结构楼阁式古塔,释迦塔外观上呈现出五层六檐的结构,但实际上内部分为九层,其中包括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其进行了实测,确认该塔高为65.84米,矗立于一个四米高的台阶之上,底层直径达到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整座塔的总重量(不包括两层塔基)超过7400吨,所有木构件共耗费木材3700多立方米。塔内保存有彩色塑像34尊,以及约304.65平方米的壁画。此外,还发掘并修复了共计160件辽代文物,包括佛经刻经、佛教七珍等珍贵文物,其中两枚佛牙舍利尤为珍贵。

1961年3月4日,佛宫寺释迦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和最高的木构建筑,还在2016年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已知最高的木质塔楼。它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及法国埃菲尔铁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历经近千年的雷击、火灾、风雨侵蚀、地震以及战争等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破坏,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的损害最为严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释迦塔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持续进行中,但面临诸多挑战。目前,这座历史悠久的木塔存在倾斜问题,其最佳修缮方案仍在研究之中。

释迦塔,一座高达65.84米的木构建筑杰作,其底层直径达30.27米,呈规则的平面八角形布局。这座宏伟的建筑总重超过7400吨(未包含塔基部分),外观虽仅显五层之姿,实则内含九重构造,设计精巧,寓意深远。每一层均巧妙划分为明暗两层,明层作为开放的佛殿区域,供信徒朝拜与游客参观;暗层则隐秘于上,以复杂的斜撑结构增强稳定性,不对外开放,展现了古代工匠对于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与应用。

目录

结构特性 编辑本段

明层的梁架设计虽然便于营造开阔的内部空间,但在抵抗侧向风力和地震作用时显得较为脆弱,易于发生形变,故得名“柔性层”。相反,暗层则通过紧密排列的柱子和梁枋形成坚固的整体,如同一个厚重的箱体包裹在佛殿层周围,极大地提高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因此被誉为“刚性层”。

释迦塔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观,更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它继承了汉唐以来的民族特色,采用纯木材构建,木材总用量约达3700立方米,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对于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尊重。全塔广泛运用斗拱结构,无需一钉一铆,即实现了复杂而精美的建筑形态。据统计,释迦塔共采用了54种不同的斗拱组合形式,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力学原理与美学价值,使其享有“斗拱博物馆”的美誉。

释迦塔以其独特的双层结构设计、精湛的木构工艺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释迦塔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其柱子和梁柱之间的连接方式上。这种搭接关系使得结构主要依靠重力和摩擦力进行力的传递,无法如现代建筑结构节点那样有效传递拉力及弯矩,因此,该结构在受力时表现出较低的形变风险。面对侧向风力的作用,这一传统结构设计展现出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在抗震方面,地震力自下而上地传播,允许柱脚与柱头的局部变形和滑移,从而达到显著的隔震效果。除了柱子之外,佛殿外槽柱间还设有配备斜撑的夹泥墙,作为第二道抵抗侧向力的防线。这种设计有助于限制突发性大变形,预防局部倾斜造成的破坏,增强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建筑特征 编辑本段

释迦塔共五层六檐。首层南北各设一门,自第二层起,塔身四周设有平座栏杆,每层均配置木质楼梯。从第二至第五层,每层开设四门并安装木制隔扇。建筑内部以内外双圈木柱支撑,外圈24根,内圈8根,通过斜撑、梁、枋和短柱形成复梁式木架结构,整体布局盘接有序。此外,每层的八角外檐悬挂风铃,每层16个,现存风铃因历代修补更换而呈现九种不同形制。

释迦塔因其斗栱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斗栱博物馆”,共使用54种斗栱形式。每个斗栱组合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起到重要的结构作用,将梁、枋、柱联结成整体,构成八边形中空结构层。斗栱在梁架与柱子之间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铺作层,与刚性连接如钉子相比,斗栱提供了一层弹性缓冲,有效抵御地震力的影响。

应县木塔在建筑结构上采用了两种主要的斗栱形式。第一种是使用方木,包括单材枋或足材枋构成的各层平座内槽及外檐铺作的里转部分。第二种则是由多种结构元素如栱、斗、枋和乳柢等组成的各层斗栱以及平座各层外檐斗栱的外转部分。

副阶转角铺作(采用第二种斗栱结构):此结构的外转部分设计为三跳华栱,其中第二跳华栱上方连接着隐令栱与小栱头。柱头枋跨越两跳角华栱后,在其上方安装连隐令栱并与批竹耍头相交,支撑替木和撩檐枋。此外,替木还与次间补间铺作中的连隐部分相连。内转方面,第二跳角华栱上的令栱与异形栱并列布置,并承载平綦枋。

一层外檐柱头铺作(同样采用第二种斗栱结构):这一设计强调了外部装饰的同时兼顾了实用性,确保了整体稳定性。

三层内槽南面补间铺作(应用第一种斗拱结构):该处使用了单材或足材枋作为主要材料,形成了一个简洁而坚固的基础框架,适用于内部空间较小的区域。

通过对不同类型斗栱结构的应用,应县木塔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同时也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在古建筑领域,特定的构造与装饰技术不仅体现了工艺的精细,还反映了深厚的文化意涵。以下对某古建筑外檐柱头的铺作进行解析:

该柱头铺作采用双抄双下昂的设计,其中第一跳与第三跳采用了偷心技法。第一跳的华栱呈现出方直形态,未进行卷杀处理。第二跳则使用了重栱素枋,其上又施加了替木来支撑牛脊榑。慢栱与转角铺作通过连栱隐刻的方式相接。至第四跳,令栱与方直耍头相交,共同承担替木及撩檐枋的作用。替木与转角铺作同样采用了连隐技术。

内转部分则是双抄设计,第二跳的华栱上的重栱与乳栿相遇,支撑平綦枋,同时慢栱与转角铺作相连成素枋形式。乳栿之上安置华栱头,进一步支撑算桯枋。算桯枋之间以草乳栿相隔,并压制在下昂尾上。柱头缝上设置了一重泥道令栱,柱头枋则有五重之多,这些构件间巧妙地隐出瓜子栱和慢栱。

文中提到的“隐刻”是一种古建筑中常见的装饰手法,它不使用独立的构件,而是在其他构件上雕刻出所需的形状,如令栱等。这种做法既节省材料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和艺术性。而“批竹耍头”和“异形栱”则代表了不同形式的艺术处理方式,为古建筑增添了更多的审美价值。

解读:所谓“双抄”,指的是在建筑构件上的两次跳层。其中,“偷心”是指在铺作跳头之上不设横栱的构造方式;而“计心”则相反,指在铺作跳头之上有横栱的设计。“连栱交隐”即鸳鸯交手栱,是指栱端相连并延伸两跳的结构。“重栱”则涉及在铺作跳上安装瓜子栱、慢栱以及素枋的组合。“隐出”是指在木构件表面雕刻出栱头的轮廓。

三层内槽南面补间铺作的设计中,里外转均出自栌斗心,以60度斜华拱两缝各两跳,其中下一跳采用偷心设计。在外转的第二跳上设有重拱,慢拱与转角铺作连拱交隐,并与翼形耍头相交,上部承托平綦枋。里转的第二跳上则令拱承托平綦枋。

关于60度斜华栱的解释,它指的是与横向成60度角的华栱。“两缝”在此上下文中有多重含义,包括中心线、构件本身以及缝隙等解释,此处特指构件本身。

总体布局 编辑本段

释迦塔位于佛宫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形成了典型的“前塔后殿”格局。塔建造在一个四米高的台基上,其结构从下至上依次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及宝珠组成。

在这座塔内,目前共存有34尊彩色塑像。其中,佛与菩萨的塑像共有24尊,分布在不同的层次:首层有1尊,第二层有5尊,第三层有4尊,第四层有5尊,第五层则有9尊。此外,还有8尊力士像全部位于首层,以及2尊菩萨奴像位于第四层。这些精美的塑像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超技艺和深厚底蕴。

塔内的顶部设有藻井,其设计精巧且富有象征意义。内槽墙壁上则绘有6幅如来佛像,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神圣的氛围。底层南北门两侧的墙壁上还绘有天王、金刚等壁画,进一步丰富了塔内的文化内涵。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目前只开放最下面的一层供游客参观。每一层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全面开放,让更多人领略其独特的魅力。

释迦牟尼佛的雕像群系以其为中心,佛像本身高达11米。该佛像端坐于一座2.13米高的束腰莲花宝座之上,面部特征饱满而圆润,眉毛呈现石绿色,双眼微启,鼻梁挺直,唇边胡须卷曲并与眉色相符,下巴处有如新月般的纹路装饰。双耳未及肩部,佩戴着耳环,螺发呈灰蓝色调,其中镶嵌了一颗红色宝珠作为点缀。其双手姿态各异:右手结成无畏印相,左手掌心向上放置于左膝之上形成与愿印。佛像的脸部、手部以及裸露出的胸腹部均以贴金工艺加以美化,而袈裟及其他衣物则采用彩绘方式来表现,并且还特别使用了沥粉堆金技术绘制了超过五十条形态多样、长度约为半米的龙图案。

在释迦牟尼佛座位下方设有八尊力士雕像,被统称为“莲花台下八力士”。这些力士身高介于1.3至1.4米之间,各自展现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状态,共同营造出一种合力支撑莲座的效果。

第二层内槽中,设有一个高度为0.46米的木质方形台基,其上安置了一座由一尊佛及二位菩萨组成的雕像群,均端坐于莲座之上。此外,另有两位胁侍菩萨分别站立于主佛两侧。中央的主佛高达约4.11米,其袈裟边缘雕刻着18条长约35厘米、形态各异的飞龙图案,这些图案采用浮雕技艺制作而成,并且全部位于佛像左侧朝向东方的位置,右侧则装饰以花卉浮雕。这种布局反映了契丹文化中“尚左”的传统观念。

两侧的胁侍菩萨面容温婉且表情自信,展现出一种既谦逊又不失尊严的姿态。同时,在这一层级中还可以看到文殊与普贤两位菩萨的形象,他们保持着自然流畅而不失庄重的姿态。整体而言,该层中的造像不仅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水准,尤其是在佛座的设计上更是独具匠心,通过精细刻画出的狮子和大象形象来增添整个场景的艺术美感。

在第三层实层内槽中,有一个木质的八角形台基,高度为0.57米。台基的每个立面腰部都均匀分布着九根小立柱,立柱上雕刻有连珠纹,经过验证,这些雕刻是原件。台基上有四尊四方佛塑像,分别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具体为阿閦佛像、宝生佛像、阿弥陀佛像和不空成就佛像,每尊佛像的高度约为2.80米。这四尊佛像的面部保存完好,外观基本相似。原本每尊佛像身后都有身光和头光,高度约3.10米,但目前仅存个别身光痕迹。

四尊佛像的须弥座上都装饰有神兽造型:东面的阿閦佛须弥座上有八象雕塑,西面的阿弥陀佛须弥座上有八鸟(孔雀)雕塑,南面的宝生佛须弥座上有八马雕塑,北面的不空成就佛须弥座上有八鸟(大鹏金翅雕)雕塑。

在第四层实层内槽中,有一个方形木质台基,高度为0.46米。台基上有一组塑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菩萨奴。主佛名为卢舍那佛,高度约4米。其束腰部分,东西南北各有一只形态各异的神兽,其中三只瞠目张口,唯有大佛背后的狮子呈闭口状。主佛作说法印,法相庄严。

佛宫寺释迦塔佛宫寺释迦塔

在塔的两侧,矗立着迦叶和阿难两位弟子的塑像,每座高达2.30米。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则以单腿垂坐的姿态呈现于兽背莲花座上,其中文殊举右手、垂左足,而普贤则是举左手、垂右足,两者姿态呈对称之态。它们的坐骑——六牙白象与青毛狮子的塑像,高约1.30米,长约2.40米,保存状况良好。这两尊兽像的行走姿势以及其间分布的菩萨奴形态,同样展现出一种和谐的对称美。

在第五个层次的雕塑中,中央位置是一个木质四方台座,其高度为0.63米,边长7米,总面积达到约49平方米,是整个塔中面积最大的台基。该层中心安放着一尊佛像及八尊菩萨像。中间的主尊是毗卢舍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佛),坐像高度约为3米,嘴角略带微笑。大佛下方束腰处装饰有五只名为“谛听”的神兽,每一只都具有独特的造型设计。周围八座菩萨像围绕主尊呈八角形排列。主佛采取了智拳印的姿势,尽管多处贴金层有所剥落,但仍可辨识出明显的辽代艺术风格。这八位菩萨虽在面部表情与身体形态上大致相似,但位于大佛前后左右的四位菩萨佩戴的是佛冠,其余四位则戴的是菩萨冠。

根据学术界的研究,该构图被认为反映了密教胎藏界曼荼罗(又称大悲曼荼罗)的布局。这一布局依据唐代不空所译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法》而确立,由毗卢舍那佛与八大菩萨组成“九位”造像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毗卢舍那佛位于中央位置,其南、北方向分别由除盖障菩萨和虚空藏菩萨占据;东、西方向则分别为金刚手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亦称观自在菩萨)。东南和西南方向分别是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而东北和西北方向则是普贤菩萨与弥勒菩萨(也称为慈氏菩萨)。这八位大菩萨以西面的观世音菩萨为起点,按照顺时针方向围绕主尊依次排列,直至地藏菩萨结束循环。

关于释迦塔现存的壁画情况,总面积约为304.65平方米,大部分集中在首层内槽的墙壁上。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层壁画之上。这些壁画既包含了辽代原作的部分,也有经历后代修补或重新彩绘的作品,整体上保持了较好的状态。

首层内槽墙壁上精心绘制了六幅佛供养人图像,据考证均为建塔时期的原作。其中三幅为女性供养人图像,位于南门内槽门额之上;而北门内槽门额上则绘有三位男性供养人图像,这些男性头戴冠帽、身着广袖长袍。左右两位男性供养人的长袍呈红色,而中间一位男性供养人的长袍颜色较为特殊,呈现出白色。这种白色可能是由于原本的红色颜料在时间的流逝中发生了褪色现象,导致颜色失真而显现出白色;另一种可能性是该供养人原本就身着白色长袍。

保护开发 编辑本段

梁思成先生及其团队在1933年对释迦塔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测绘工作,这一过程由梁思成、刘敦桢以及莫宗江等人共同完成。他们的工作包括残损情况的记录,并整理出较为完备的资料。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些书稿受到了损害。200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将新发现的梁思成文稿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及清华大学资料室所藏的部分图纸、测稿和照片整合出版为《梁思成文集》第十卷,涵盖了1933年至1935年营造学社对木塔的研究与测绘成果。这一出版物为木塔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一个高水准的起点。

1957年,国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正式批准将应县木塔的修缮工作纳入下一年度古代建筑修整所的修缮计划。随后,陈明达先生基于营造学社的测绘资料及补充勘测和模型制作的研究,出版了《应县木塔》一书,为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研究开创了新的路径,并提出了多项保护措施的构想。

1973年8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组织多位以杨廷宝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对应县木塔局部倾斜问题进行了专业研讨。1979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国家文物局专款支持下,组成“应县木塔辽代文物整理组”,并委托北京荣宝斋对相关文物进行修复装裱。从1978年冬至1981年春,历时两年,这些文物得到了全面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并为它们今后的长期妥善保存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现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北京建筑大学)对山西应县木塔进行了详尽的图纸测绘和残损现状勘察。随后,山西省政府主导了应县木塔的修复工程,投入大量研究人才和财力。在这一过程中,包括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内的多家专业机构协作完成了全面的勘察和测量工作,并提出了多种修复设计方案。

2002年6月,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管理委员会于太原召开方案评审论证会,汇集了40余位专家,其中包括7位院士。会议上,专家们讨论了四种修缮方案:整体落架大修、上部结构抬升、钢架支撑及现状加固。经过投票,上部结构抬升方案被选为最优,该方案计划将保存较好的上层三层楼体整体抬升,对二层倾斜的柱梁框架进行调正和加固后,再将上层结构恢复原位。

2004年,山西省文物局在对应县木塔多年来的损伤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发布了《关于应县木塔修缮保护工程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该塔体已经发生扭曲变形,荷载失衡,导致出现倾斜和压缩现象。具体表现为:塔身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65厘米,倾斜角度约为11.3度(相比之下,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度仅为3.99度);塔身累计压缩88厘米;二层外槽西面北角柱相对下沉值达20厘米;西南面南平柱柱身向东北方向倾斜达50厘米等。此外,塔身下部承重部位多处构件出现劈裂、梁枋折断及结构走闪错位等严重险情。

2006年4月,相关专家针对2002年会议中提出的抬升修正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该方案存在难以确认上部抬升之后能否顺利回落到大修后的二层之上的问题。因此,在“应县木塔抬升修缮方案评审会”上对该方案进行了否定。基于此,国家文物局明确了现阶段应县木塔的保护监测与研究先行,现状抢险加固的方针。

2007年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承担了应县木塔保护研究项目的技术支持工作。2011年5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监测阶段性成果汇报会,要求进一步深化木塔监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和现状安全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局部维修加固方案。随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启动了方案编制工作,并于2012年报审。2014年,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了《应县木塔严重倾斜部位及严重残损构件加固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图纸深化、试验性施工以及专家提议和现场暂停等环节。

2017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联合太原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厦门大学以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就具体实施方案的最优选择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

2020年,新华社发表社论《别让“病歪歪”的应县木塔在议而不决中倒掉》,对修缮工作发出督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应县木塔项目组随后发布长文《峻极神工,永镇金城——应县木塔保护回顾与前瞻》回应并解释相关情况,展示最新的研究方案和措施指导意见。规划性地指出,至2030年前,将对应县木塔进行持续结构监测,深入开展各项基础性研究,全面留存木塔信息,进一步完善倾斜严重部位的加固措施及残损构件的修缮,并优化防灾预案,以消除一定时期内木塔局部或整体坍塌的风险,争取时间实现远期目标。到2056年前,基于研究理论基础,明确整体修缮思路,调正倾斜柱框,全面修缮残损构件,使木塔结构恢复健康状态,确保其长期保存与传承。

释迦塔不仅是一个建筑结构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它展示了榫卯结构的独特构造,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同时蕴含了先人对抗自然灾害的设计智慧。

作为一座佛塔,释迦塔承载着丰富的宗教意义,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过程。艺术上,塔内的塑像与壁画不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还体现了高度的艺术美学价值,为研究古代中国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释迦塔跨越960余年的历史,凝聚了广泛学科领域的信息,无论是已知还是未知,都有其保存和研究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价值认知会发生变化,今天未被充分认识的价值未来可能成为常识。

2023年2月8日,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应县木塔旅游景区的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规划面积达1000亩,总投资21亿元,旨在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开发区域西至迎宾路、东至瑞东北路、北至左沙路、南至旧北街(塔前街东沿线),分为三大板块实施。

在规划蓝图中,我们聚焦于两大核心发展板块:一是以木塔至净土寺为文化轴线的旅游及文旅产品开发区域,二是专注于名优特产品的商贸区。

关于旅游及文旅产品开发板块,该区域占地600亩,位置优越,位于总规划布局的中区,西起迎宾路,东至瑞东北路,北抵烈士塔及城墙,南达木塔至净土寺中轴线南延100米处。此板块的主要建设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对木塔景点的提升改造,设立佛牙瞻礼厅,以及辽代文化、古建文化和佛教文化博物馆的建设;萧太后行宫及其礼佛表演的展示;净土寺佛教文化设施的完善配套;以及沿木塔至净土寺中轴线的旅游观光点建设,这些观光点包括真武庙、辽代大戏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演示陈列馆、应县民俗文化展示体验馆、解放应县的红色纪念馆、明清县衙以及古代帝王、皇后、宰相府或家庙祠堂等;此外,还有印象木塔情景剧的展演活动。

商贸区板块则以名优特产品为主打,规划占地面积260亩,位于总规划布局的南端至旧北街(即塔前街东沿线)。该区域旨在打造成为华北地区特色商业贸易的集散地,其主要内容涵盖了食品一条街的开发、商贸城的建立,以及商住别墅和拆迁户安置回迁住房的建设等。

该区域专注于休闲、健康和疗养服务,规划占地140亩。它位于总规划区的北部,南临烈士塔,西接迎宾园,东至瑞东北路,北达左沙路。此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提供养老、康复理疗及休闲健身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一个专业的康养社区板块。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曹曦文    下一篇 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