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首都中心的地标性哥特式教堂,隶属于天主教巴黎总教区。该主教座堂正式称为“巴黎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
始建于1163年并于1345年完工的巴黎圣母院,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期间,教堂内部遭受了严重损毁,后由拿破仑进行大规模修复。2019年4月15日,教堂遭遇火灾,导致其关闭以进行重建。经过五年的努力,巴黎圣母院于2024年12月7日重新开放,恢复了公众参观的功能。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上,占地约5500平方米。这座哥特式大教堂以其独特的长形马蹄状平面布局和拉丁十字式建筑风格而著称。其结构主要包括大殿、钟塔及尖塔三大部分,内部则由三层构成,并采用大型彩色玻璃窗进行照明。教堂内装饰着丰富的圣经主题绘画与雕塑作品,包括众多精美的小礼拜堂以及路易十三为感谢圣母赐子所献之唱诗台等重要文物。此外,巴黎圣母院还藏有诸如祭坛、十字架、荆棘冠等珍贵艺术品。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历史遗迹之一,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超过130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1862年,它被列入法国国家历史古迹名录;1991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巴黎圣母院,其法语原名“Notre Dame”,意指耶稣的母亲——圣母玛丽亚。该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至9世纪中叶,据传其位置是墨洛温王朝时代一座主教座堂的遗址。到了12世纪卡佩王朝时期,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原有的旧教堂规模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当时的巴黎大主教昴熙斯·德·苏利提出扩建计划,从而开启了圣母院的建设历程。
1163年,莫里斯·德·苏利主教下令,在两座早期教堂废墟上开始了新教堂的建造工作。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来到巴黎参加奠基仪式,为这座采用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宏伟建筑物奠定了基础。这一转变标志着从较低矮的传统罗马式向更高耸、更具艺术性和象征意义的哥特式风格过渡。
巴黎圣母院的中殿高达107英尺,成为当时最高的教堂之一。在1182年,教皇的代表献上新的祭坛,确立了其基本功能。随后的几十年间,建设持续进行,最终于1260年完成了最后的两座石灰岩塔楼和镶嵌彩绘玻璃的玫瑰花窗,标志着教堂主体建筑的基本竣工。此后,巴黎圣母院的建设并未停止,且历经多次修改。
1345年,巴黎圣母院的主体工程完工。然而,次年即爆发了英法百年战争,巴黎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频繁易手,成为英格兰、法国王室及地方大贵族争夺的焦点,而巴黎圣母院则见证了这些历史变迁。
具体而言,1163年至1182年间,唱诗班及其两个回廊建成;1182年至1190年,前四个中殿、过道和画廊完成;1190年至1225年,中殿最后两个开间以及主立面和门户相继建成。
在1225年至1250年间,大教堂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扩建和改造工作。这些工作包括立面的上部以及两座塔楼的建造。此外,教堂还增设了高窗、露台,并对飞扶壁进行了修改,同时在中殿增加了侧教堂。
接下来的1250年至1267年期间,北立面及其耳堂和玫瑰窗的建设开始了,同时也开始了南耳堂的起点工程。
从1267年到1296年,南耳堂及其大门、教堂和红门的建设继续推进,同时完成了唱诗班飞扶壁的设计和施工。
在1296年至1363年的一段时间里,圣坛屏风和床头小教堂的设计由皮埃尔·德·谢勒完成,而让·拉维则负责设计并实施了唱诗班飞扶壁和围栏的工程,这项工作最终由Jean le Bouteiller和Raymond du Temple完成。
16世纪中期,随着新教势力在法国境内的传播和兴起,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长期的胡格诺内战。这场冲突导致法国社会陷入动荡和分裂。1548年,胡格诺派信徒因反对天主教堂中的宗教雕像而冲进巴黎圣母院,造成了大量圣像的破坏。
到了16世纪末期,亨利四世建立了波旁王朝,重新统一了法兰西王国,并推动了国家的复兴与发展。在此过程中,巴黎圣母院经历了一次重大修缮和扩建工程。特别是在注重艺术氛围的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圣母院更换了先进的白色玻璃窗,取代了原有的中世纪彩色玻璃窗。这一改进显著提升了教堂内部的光照条件,使得大堂更加明亮。然而,由于法国历史上的多次动荡,圣母院在后续的年代中多次遭受破坏。
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启蒙思想的崛起及对天主教会的普遍不满导致巴黎圣母院成为民众发泄情绪的目标。大量教会财产遭掠夺,教堂内的宗教象征物被破坏或摧毁。随着临时政府频繁更替,巴黎圣母院一度被转变成一个理性主义的场所,并安置了自由女神的雕像。直到大革命后期,这座建筑被用作酒类仓库。
1801年,拿破仑着手恢复社会秩序,宣布重新启用巴黎圣母院作为教堂。经过修复后,巴黎圣母院迅速转变为他与奥地利公主婚礼的场地,同时也成为教皇为其加冕皇帝仪式的举办地。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爆发导致巴黎圣母院遭受严重破坏。暴乱者摧毁了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并且焚烧了大主教区。面对此情此景,巴黎当局曾考虑完全拆除这座标志性建筑。然而,在这一关键时刻,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站出来为保护巴黎圣母院发声。通过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不仅详细描绘了该建筑悠久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价值,还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关注与重视。受到小说影响后,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号召捐款支持重建工作。最终,在国王路易-菲利普的支持下,由历史学家兼建筑师欧仁·维奥莱-勒-杜克负责主导修复工程。这项艰巨的任务历时二十五年之久,直至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方告完成。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后遭遇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巴黎公社运动随之爆发。在这场激烈的城市巷战中,巴黎圣母院遭受了纵火攻击,幸运的是,火势迅速被控制并扑灭,教堂得以幸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一度逼近巴黎,并对该市及其周边地区实施远程炮击,其中包括使用“巴黎大炮”等重型武器。为了保护这座历史悠久的教堂免受战火破坏,巴黎市政当局采取了包括设置沙袋防护在内的多项措施。得益于这些预防性保护措施,巴黎圣母院成功避免了进一步损害。1918年11月11日,随着一战结束的消息传来,巴黎圣母院敲响钟声庆祝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黎再次面临严峻挑战。德国军队于战争初期占领了巴黎。1944年盟军推进至法国本土时,希特勒命令新任驻巴黎军事指挥官冯·肖尔蒂茨准备摧毁所有重要宗教建筑和历史遗迹,以阻止它们落入盟军手中。然而,肖尔蒂茨通过各种方式拖延执行这一破坏性指令,使得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许多珍贵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下来。
1944年8月15日,巴黎警察发起罢工,随后法国共产党领导了巴黎起义。在巴黎解放过程中,巴黎圣母院遭受了流弹袭击,但损失有限,仅部分中世纪窗户受损。1945年8月26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弥撒,以庆祝巴黎的解放。法国总统戴高乐和第2装甲师师长勒克莱尔将军出席了仪式。《1944年巴黎解放:8月的11天》一书提到,在整个德军占领期间保持沉默的巴黎圣母院钟声在解放时重新响起。
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稳定发展期,文物修复工作也随之展开。1965年,巴黎圣母院聘请玻璃艺术家勒舍瓦利埃重新设计并制作了24面玫瑰花窗。
2019年4月15日大约下午6时30分,巴黎圣母院在维修过程中突发大火。火势迅速蔓延,导致教堂后庭的尖顶在一个半小时后倒塌。火灾持续了近十五个小时,尽管教堂内的大部分文物得到了保存,但屋顶损毁了三分之二。初步调查表明,这场火灾可能是一起由阁楼附近脚手架引发的意外事件。所幸的是,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塔楼得以幸存。
事故发生后,巴黎圣母院对公众关闭,并启动了重建工作。法国政府成功筹集逾10亿欧元资金用于修复工程。在重建过程中,中殿顶部和唱诗堂使用了相同的材料进行复原。预计修复工作将于2024年12月完成,届时将重新对游客开放。
圣母院修复进展及重新开放计划截至2024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已接近尾声,建筑外观大体完工,重现了往日的宏伟与壮观。据法国RCF广播电台报道,巴黎圣母院将于2024年12月8日重新对外开放。11月8日,巴黎圣母院的钟楼钟声首次齐鸣,这是2019年4月火灾以来的第一次。11月29日,法国总统马克龙视察了修复后的圣母院,并在声明中表示修复后的圣母院“比以前更美”。整个修复工程耗资近7亿欧元(约合53.5亿元人民币)。巴黎圣母院的重新开放仪式将于同年12月7日举行,预计将有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内的50多位各国元首出席。在12月8日至15日期间,圣母院将从15时30分开始对游客开放。12月15日后,圣母院将恢复火灾前的开放时间,即每天7时45分至19时。
建筑布局 编辑本段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西堤岛,占地5500平方米,两侧支撑物面积超过800平方米。其平面呈长形马蹄状,属于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设计,遵循拉丁十字形制。该建筑由大殿、钟塔和尖塔三部分构成,主殿正面为矩形结构,长度130米,宽度40米,高度35米,能够容纳超过13000名信徒进行礼拜活动。
在内部布局方面,巴黎圣母院延续了传统教堂的基本框架,并采用了五个纵向舱室的设计,包括中央一个主舱及两侧各两个翼舱。祭坛位于十字形结构的顶部区域,而前方的长廊则是一个宽敞的长方形空间,专为大量信众提供集会场所。相较于以往同类建筑物而言,此座教堂无论是从整体规模还是个别构件尺寸来看都有所增加,例如中舱宽达12.5米、高32.5米且长达127米;整座建筑全长128米,总宽度达到40米,圆顶部分宽约33米。东侧设有圣坛,后方以半圆形外墙环绕;西端矗立着两座雄伟的大塔楼,同时横厅两端均设出入口并配有小型装饰性塔楼。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观宏伟壮观,但教堂内部装饰相对简洁朴素,主要大厅可同时接待9000人参与宗教仪式,其中约1500人可以坐在讲台上。
庭院广场
庭院广场由建筑师Beaufrand在18世纪设计,并在1960年进行了重新开发。其中心位置设有“零公里”标志,该标志象征着从巴黎向法国各方向辐射的十四条主要路线的起点。2020年5月31日,经过一年的修复工作后,巴黎圣母院的庭院广场重新对公众开放。
南北立面
巴黎圣母院的北立面建于13世纪中叶,当时教士们决定改变教堂的结构,并增加一个耳堂,形成了现在的北立面。这个立面分为三层,彼此之间略显参差,且终年不被阳光直射。南立面的建造始于1258年,与北立面共享相似的建筑元素,包括北十字军东征和南十字军东征的浮雕。这些浮雕位于立面上部,中间部分是一个带有大玫瑰窗的天窗画廊,而下部分则是一个三角形山墙。
西立面
西立面的宽度为41米,塔顶高度为69米。整体设计基于一组垂直线和水平线的组合。巴黎圣母院西立面底层设有三座并排的拱券形门洞,分别命名为玛利亚门、末日审判门和圣安娜门。这些尖形内凹的门洞装饰有层层递进缩小的饰带,其上雕满了瘦长的雕像,呈纹饰状排列。左侧门洞描绘了圣母玛利亚的事迹,右侧则是圣母之母圣安娜的故事,中间的门洞则密布《最后的审判》的雕刻。这三个门洞不仅构成了巴黎圣母院的三卷华丽篇章,而且每扇门上的密集雕塑都详细刻写了圣经故事。它们象征着“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神学理念。每座门洞均配有木门和铰链,以便开启与关闭。基督的大门永远向信徒敞开,而对魔鬼关闭,以庇护神殿中的灵魂。
国王画廊
国王廊,亦称为“国王长廊”,坐落于巴黎圣母院正门上方,高达20米,是底层与中层的分界线。廊上排列着二十八尊雕塑,分别代表着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1793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这些雕像曾被误认为是法国王室的象征而遭到毁坏。后来,它们被恢复并重新安置在原位。
圣母画廊
圣母画廊位于国王画廊的顶部,通过镂空栏杆展现其艺术价值。画廊内描绘了两个天使手持象征“过错”和“救赎”的烛台,环绕在中央的圣母雕像周围。
塔楼
巴黎圣母院的两座方塔高度为69米,南塔建于1220年至1240年间,北塔则建成于1235年至1250年间。塔内设有青铜钟和伊曼纽尔法杖。
南塔楼上悬挂着一座重达13吨的巨钟。据传,这就是雨果《巴黎圣母院》小说中那口著名的大钟,常被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敲响。这座钟声音清脆响亮,据说是因为其在17世纪铸造时,原料中加入了黄金和宝石。这些珍贵的材料是由许多虔诚的巴黎妇女捐赠的首饰。
北钟楼上设有一条由387级台阶组成的楼梯,供游客登上塔楼欣赏巴黎的美丽景色。两座钟楼背后,有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其顶端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似与天穹相接。相传,耶稣受刑时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封存在塔顶下的球体内。尽管这座尖塔比两座钟楼高出21米,但从正面观看,高低却显得一致,这显示了建筑师的高超技艺。整个建筑体现了基督教的神秘色彩,给人以庄严肃穆和深邃莫测之感。
南方玫瑰,这一被誉为“南方之花”的杰作,源自圣路易斯国王的馈赠。其历史可追溯至1260年,与北方玫瑰(建于1250年)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时代的双重见证。该玫瑰窗直径近十三米,连同其支撑的明窗,玻璃总高度接近十九米,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自15世纪起,南方玫瑰便面临颜色稳定性的挑战。历经岁月洗礼,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沧桑。1725年至1727年间,诺艾尔枢机主导了其重建工程,并在中央部位嵌入了自己的纹章,以此彰显其地位与荣耀。建筑师杰尔曼·博弗朗德以其卓越的才华指导了整个重建过程,而玻璃大师吉约姆·布里斯则巧妙地融入了一些古老的元素,使玫瑰窗焕发出新的生机。
进入19世纪,维奥莱-勒-迪克在修复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要求玻璃匠阿尔弗雷德·热朗特保留这些珍贵的添加物,并重新制作了缺失的圆形浮雕。这些浮雕以让·德·讷尔的风格呈现,灵感源自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不仅恢复了南方玫瑰的历史风貌,更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
南方玫瑰窗由84块面板组成,分布在四个圆圈上,其数量基于数字四、十二和二十四。十二使徒分布在两个圆圈中,与在法国受到尊崇的圣殉道者混在一起,如洛朗和丹尼斯。第三和第四个圆圈描绘了新约和旧约的场景,包括逃往埃及、治愈瘫痪者、所罗门的审判和报喜。九个圣马太的生活场景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两个拱角分别描绘地狱下降(周围是摩西和亚伦以及亚当和夏娃的诱惑)和基督的复活(与圣彼得和圣保罗、圣玛德琳和圣约翰)。以赛亚、但以理、耶利米和以西结这四位大先知出现在玫瑰花窗下,他们分别承载着四位福音书作者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的象征意义。
西侧玫瑰花窗在三个同心圆上展开了二十四个射线,圣母与圣子居于构图的中心。第一个圆代表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玫瑰花窗的上半部分以对应的方式描述了恶习和美德,而下半部分则将十二个星座与每年的月份工作相关联。
价值意义 编辑本段
巴黎圣母院的室内设计展现了其宏伟的建筑特色和宗教意义。该建筑内部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并通过大型彩色玻璃窗提供自然光源。中央大厅周围设有双门廊,而内部结构包括中殿、侧廊、看台、支柱、高窗、金库、耳堂、合唱团区域、国库以及圣器收藏室等重要部分。
这座教堂的内部尺寸相当宏大,长度达到130米,宽度48米,高度则高达35米,能够容纳约9,000名信徒同时参与仪式。整个大厅由两排壮观的圆柱纵向分割成中间的主通道与两侧的侧廊。在主通道上,讲坛前摆放着三位重要人物的雕像——路易十三世与路易十四世位于两侧,中间则是表现耶稣受难场景的雕塑作品,周围环绕有天使及圣女形象,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此外,教堂内还安装有一台拥有6000根音管的大管风琴,以其丰富饱满的声音著称,非常适合用于演奏赞美诗和其他庄重音乐作品。
巴黎圣母院的内部装饰以宗教艺术为主题,其回廊、墙壁和门窗上布满了描绘圣经故事的绘画与雕塑。中堂两侧设有多个小礼拜堂,装饰精美且富有雅致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殿中一座由路易十三为感谢圣母玛利亚赐予子嗣而奉献的唱诗台,前方摆放着一尊表现圣母怀抱圣婴之美的雕像。路易十三于婚后二十三年得子——即后世闻名遐迩之“太阳王”路易十四,视此为天赐奇迹,并通过建立该唱诗台来表达对圣母无尽感激之情。
圣母院还藏有一个珍贵的圣器室——藏宝室内陈列了几件与基督受难相关的遗物:一段长约20厘米、据称来自十字架上的木头;一束从耶稣被钉时头戴之荆棘冠取下的枯枝;以及一颗原属十字架上的铁钉。
2019年4月15日发生严重火灾前,巴黎圣母院内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如主祭坛、十字架、著名的荆棘冠等艺术品。这些幸存下来的重要文化遗产在灾后被妥善转移至卢浮宫进行保护性存放。
至于教堂内的管风琴,则是另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它不仅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也是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巴黎圣母院内珍藏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和宗教艺术品,其中包括巨型管风琴、伊曼纽尔钟、圣路易斯长袍及耶稣受难荆棘冠等珍贵物品。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也体现了欧洲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巨型管风琴作为教堂内部的核心音乐器械,其复杂构造与庞大规模反映了当时工程技术的高度成就以及音乐艺术的重要地位。自15世纪起,该乐器经历了数次扩建,至17世纪达到当前所见之宏大规模,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桥梁。
伊曼纽尔钟则是巴黎圣母院最大的铜钟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性著称于世。此钟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世于1683年亲自命名,象征着皇家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紧密联系的同时,也展示了那个时代冶金技术的发展水平。
圣路易斯长袍则代表着卡佩王朝时期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君主制度下的辉煌成就。通过这件作品,人们能够一窥中世纪欧洲社会结构及其价值观念的演变过程。
耶稣受难荆棘冠被视为基督教历史上最具象征意义的圣物之一,承载着无数信徒对于信仰坚定不渝追求的记忆。它见证了人类历史上一段极其特殊且充满挑战性时期的精神面貌。
上述各项展品不仅是各自领域内的杰出代表,更是共同构成了一个跨越时间界限、展现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宝贵财富。
位于巴黎圣母院内的,是一套由76幅画作组成的圣经故事及人物系列,这些作品每幅高达四米,创作时间跨越从1630年至1707年。这一系列的杰作出自法国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艺术家之手。在这段时间内,巴黎金匠行会每年5月1日都会为圣母院献上一幅油画作为奉献。
《天库》是一件木刻艺术品,它由九幅高浮雕木刻组成,制作于13世纪。这些木刻描绘了耶稣诞生、三位博士朝拜以及最后的晚餐等圣经经典场景。它们原本被安置在巴黎圣母院的主祭坛周围,静静地传达着圣经故事。这些木刻工艺精湛,展现了细腻而优雅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对圣经故事深刻的理解及卓越的艺术创作技巧。
《刺客信条:大革命》是一款以18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虚构故事的游戏。玩家可以在巴黎圣母院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攀爬。游戏设计师Caroline Miousse表示,她花费了两年时间才成功还原巴黎圣母院的外观,包括每一块石头。
2023年4月15日,法国发行了巴黎圣母院珍宝主题邮票,以纪念巴黎圣母院大火四周年。该邮票面值1.8欧元,总印量55万张。
巴黎圣母院乐派是以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活动于12世纪下半叶到13世纪上半叶的复调音乐流派。
莱奥南,12世纪末法国巴黎圣母院乐派的一位杰出人物,于80年代被选为圣母院大教堂的执事之一,并负责管理教堂事务直至其逝世。随着时间的推进,他的地位日益显赫,能够直接与教皇哈德里安四世、亚历山大三世以及阿尔巴诺的亨利红衣主教进行书信往来。此外,他还受到法国国王路易七世的嘉奖和赏赐。
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精彩的叙事描绘了主人公弗罗洛在禁欲主义的压抑下逐渐堕落的过程,揭示了天主教会的虚伪和黑暗面。小说通过爱斯梅拉达这一角色的悲惨遭遇,对残酷的封建司法制度进行了批判,充分展现了雨果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巴黎圣母院》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在思想上对当时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探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31年3月,面对紧迫的交稿和经济压力,雨果完成了小说《巴黎圣母院》的创作,并由戈斯林出版社发布。尽管作品已经出版,雨果仍在继续创作后续内容。直至1832年12月,这部小说的最终版本正式面世,随之而来的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声名鹊起。《巴黎圣母院》不仅在文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吸引了众多朝圣者前往大教堂进行纪念活动,这一现象促成了当时政府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复的决定。
巴黎圣母院作为法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以其精致的构造、坚固的结构以及非凡的气质著称。它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与其他法国教堂相比,其哥特式风格更为纯粹。罗马式的圆拱在这里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尖拱和尖塔的广泛应用,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敞而高耸的内部空间感。圣母院的主立面设计独特且结构严谨,展现出一种庄严而雄伟的氛围,成为法国哥特式教堂设计的典范,并为后来的许多教堂提供了设计模板。
历史价值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石结构建筑,被誉为由巨石构成的交响乐。其墙壁、屋顶、门窗以及所有雕刻和装饰均以石材精心雕琢而成。教堂内部,华丽的建筑细节、玲珑剔透的塔尖与钟楼、五彩斑斓的镶嵌玻璃窗及墙面上形态各异的雕像共同见证了法国辉煌的历史。
文物保护 编辑本段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景点之一,巴黎圣母院每年吸引超过130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然而,2019年4月15日下午6时30分发生的大火导致该教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对外开放。火灾后,法国政府筹集了10亿欧元用于灾后修复工作,预计需要五年时间完成。根据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3年1月9日宣布的目标,预计巴黎圣母院将在同年12月8日重新开放。然而,这意味着它将错过接待2024年7月至8月期间来巴黎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及观众的机会。
在2024年5月,中国与法国签署了《中国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法国文化遗产科学基金会关于木质遗存与土遗址保护科学研究的合作协议书》。此合作协议的签署体现了中法两国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根据协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将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双方将在木质遗存和土遗址的保护研究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合作内容涵盖巴黎圣母院火灾受损木材的保护修复及价值认知研究等。
巴黎圣母院于1862年被法国历史古迹委员会列入法国遗产纪念碑清单,并在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