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生物动物   

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又称斑犀鸟或印度斑犀鸟,隶属于犀鸟科斑犀鸟属。该鸟类体长介于60至70厘米之间,雄性平均体重约900克,雌性平均体重则为875克。冠斑犀鸟体型相对较小,以黑白色调为主,特征显著的黄色与白色大盔突尤为醒目。其下颚基部及盔突前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部分盔突则展现黑色纹理。眼周裸皮与喉囊呈洁白色,虹膜为深黑褐色。此外,其下腹部、大腿区域及尾下覆羽均洁白无瑕,飞羽尖端及外侧尾羽亦呈白色,而足部则是沉稳的黑色。

此鸟种广泛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境内则多见于云南西部至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的西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自然栖息环境多样,涵盖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亚热带阔叶林及林地等多种生态类型。

作为亚洲热带森林中的关键物种,冠斑犀鸟凭借其卓越的飞行能力,在栖息地种子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有效协助大型植物种子的扩散,进而促进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健康与恢复。

冠斑犀鸟,一种在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LC)级别的物种,并在随后的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更新中被列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冠斑犀鸟体型适中,体长约为60至70厘米,雄性平均体重约900克,雌性则略轻,平均体重约为875克。这种黑白色调的鸟类以其显著的黄色和白色大盔突而著称,盔突前部及下颚基部装饰着独特的黑色点斑,部分个体还展现出迷人的黑色纹理。其眼周裸皮及喉囊呈现出纯净的白色,与深黑褐色的虹膜形成鲜明对比;下腹部、大腿以及尾下覆羽同样以白色为主色调,而飞羽端部及外侧尾羽则点缀着一抹洁白。最后,它的脚呈深邃的黑色,为其整体外观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雄性冠斑犀鸟的羽毛在翅膀、背部、头部和颈部及上胸脯部分呈现出淡绿色光泽。从下胸脯到大腿、腹部以及下覆羽区域,除最外层两根主要飞羽和基础三级飞羽外,所有羽尖均为白色。尾部主要为黑色,但两处中央羽毛除外,其余尾尖皆为白色。其喙以黄色为主,盔突及喙底部则为黑色;眼周裸皮呈白色,并有黑点位于眼睛前方,喉囊皮肤白中带浅蓝。腿与脚的颜色是灰绿色,眼睛则是亮红色。雌性冠斑犀鸟体型稍小,除了喙色和眼着色不同于雄性外,其他方面颜色基本相似。雌鸟的眼睛颜色介于棕色到灰色之间,喙和盔突整体黄色,末端一半为黑色,靠近下颌骨的一端为棕色。

幼年冠斑犀鸟在外观上与成年个体类似,但其上半身羽毛边缘缺少绿色光泽。它们的喙相对较小且未充分发育,而眼周裸露的皮肤呈现白色并带有粉色色调。

地理分布 编辑本段

冠斑犀鸟广泛存在于印度东部至东南亚地区,具体涵盖尼泊尔不丹、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婆罗洲等地。在中国境内也有该物种的存在记录。

在中国境内,冠斑犀鸟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西部,延伸至南部的西双版纳、广西西南部以及中部和西部地区。这种鸟类在西藏的热带和亚热带中低海拔河谷山地丛林中曾广泛栖息,但由于森林植被破坏,其分布范围已显著缩减,目前很多区域的种群呈点状分布。

冠斑犀鸟的主要栖息环境为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其自然栖息地覆盖了多种生境类型,包括沿海及沿河的露天潮湿常绿森林、常绿阔叶林、次生林、防风竹林、森林岛屿以及稻田和灌溉田等。在选择巢穴时,冠斑犀鸟会根据果树种类及其功能,结合栖息地的环境特点进行选择,部分个体对树种有偏好,这种偏好通常与其后代繁衍、觅食行为和安全性密切相关。尽管大多数冠斑犀鸟偏好栖息于森林环境中,但如果人类居住区能提供充足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筑巢的树木,它们也能在此环境中生存。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冠斑犀鸟表现出明显的节律性行为模式。

冠斑犀鸟,一种具有显著行为模式的物种,其活动主要集中于清晨与傍晚时分。夏季,当晨曦初现,这些鸟类便开始了它们的日程;而至日落前一至两小时,则达到活动高峰。冬季,它们在晨露消散后及黄昏前的短暂时段内活跃。此间,冠斑犀鸟展现出间歇性休息的习惯,夏日寻求高大树木的荫蔽以避暑,冬日则选择干燥粗壮的枝条沐浴阳光。即使在阴雨连绵的日子,它们也会外出,常在阔叶无花果树上栖息或过夜。值得注意的是,其夜间栖息地点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基于安全性和食物供应情况灵活调整。非繁殖季节,冠斑犀鸟呈现出群居特性,由领航鸟引导群体行动,并通过鸣叫相互交流。

在觅食方面,冠斑犀鸟展示了其适应性强的一面。它们不仅能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活动时间,还能依据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休息与栖息地。这种对环境的敏感性和灵活性是其生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自然界生物的智慧与适应力。

冠斑犀鸟冠斑犀鸟

冠斑犀鸟的饮食与繁殖习性

冠斑犀鸟主要以野生水果为食,包括无花果、黑莓、红毛丹、棕榈果、木瓜和藤本植物的果实。此外,它们也会捕捉蚱蜢等大型昆虫、小型鸟类(如雀)、爬行动物(如蜥蜴和蛇)以及青蛙、鱼和蝙蝠。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其饮食略有不同。非繁殖季节,冠斑犀鸟主要食用小浆果、核果、假种皮和藤本植物;而在繁殖季节,由于这些食物难以获取,冠斑犀鸟会到不同的栖息地觅食。

在繁殖期间,性成熟的成年冠斑犀鸟会选择与其伴侣单独生活,生活方式较为安静且隐蔽。它们通常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因为这样可以有效躲避捕食者的攻击,提高幼鸟的存活率。此外,冠斑犀鸟的繁殖周期与果实成熟的时节密切相关,因为丰富的食物供应和适宜的巢穴是其繁衍后代的必要条件。

亚热带冠斑犀鸟的繁殖行为与种群现状

在亚热带地区,冠斑犀鸟因气候差异而展现出不同的繁殖时间。马来半岛的亚种种群(A.a.convexus)由于当地气候稳定,其繁殖期集中在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5月之间。相比之下,受季风气候影响的泰国和印度东北部的种群则分别在2至6月和4至7月进行繁殖活动。在中国广西,冠斑犀鸟通常从每年4月下旬开始筑巢,直至5月下旬完成准备。

雌鸟在巢穴建成后会先行进入巢洞,并在雄鸟的帮助下封闭洞口。约两周后,雌鸟将产下至少两枚白色卵。在此期间及孵化后的哺育阶段,雌鸟和幼雏完全依赖于雄性提供的食物支持。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冠斑犀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中国境内各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冠斑犀鸟数量介于183至300只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自1998年至2004年间,广西大部分历史上曾有该物种分布的区域已不再见到其踪迹,表明这一地区的种群数量经历了显著下降,使得野外观测变得极为困难。

在泰国的大部分地区,犀鸟种群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为普遍与数量最多的物种之一。然而,孟加拉国自2005年起对保护区的长期监测显示,冠斑犀鸟的数量正呈现下降趋势。与此相对照,新加坡通过实施绿色走廊计划有效促进了冠斑犀鸟的繁殖,使其在多个地区如乌敏岛、樟宜和巴西立公园等地的种群数量得到了显著增长。从2006年至2018年,新加坡记录到冠斑犀鸟的分布区由4个增加到61个。在中国广西崇左的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于2022年6月首次通过照片捕捉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冠斑犀鸟的珍贵育雏场景。

冠斑犀鸟面临的致危因素主要包括巢树资源的减少。这一现象既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例如巢孔的自然收缩、被其他穴居生物占据以及树木的自然老化和损坏;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合法或非法的采伐活动导致的适宜筑巢和结果的树木供应量减少。在中国,非法盗猎行为仍然是威胁冠斑犀鸟种群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保护级别

2020年9月14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冠斑犀鸟评定为“无危”(LC)物种。翌年,中国将其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一级保护动物范畴。

保护措施

针对冠斑犀鸟的保护工作正在多个国家进行,其中包括圈养繁殖和重新引进等措施,尽管圈养繁殖的成功率较低。柬埔寨通过安装人工巢箱以应对天然巢址匮乏的情况,这些巢箱由铁罐制作而成并放置在适合的筑巢地点。中国则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划定了冠斑犀鸟的关键栖息地,并将其纳入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名录,实施特别保护。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莎莎    下一篇 王真儿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