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
狮子林,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城区东北角的园林路23号,占地面积达11120平方米,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更是元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这座园林以其独特的洞壑式假山群而著称,被誉为“假山王国”,是中国早期假山艺术的唯一遗存。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追溯其历史,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临济宗的天如禅师云游至苏州,其弟子为表孝心,特意为其购置土地与房屋。天如禅师为了纪念自己的师傅,将这片园林命名为“师子林”。又因园内竹林茂密,竹下怪石嶙峋,形态宛如狻猊(狮子),故又得名“狮子林”。
历经岁月变迁,狮子林在1917年被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购得。贝润生倾尽心力,用了将近七年的时间对园林进行整修,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贝氏后人将这片珍贵的园林捐献给国家,由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并继续整修,于1954年正式向公众开放。
狮子林内,最高峰为“狮子峰”,挺拔峻峭,与“含晖”、“吐月”等名峰相映成趣。园内竹林遍布,竹间建有方丈禅窝,清幽雅致。东南部设有族校、家祠、住宅以及燕誉堂、小方厅等景点,中部则建有湖心亭、九曲桥、石舫、荷花厅、见山楼等景观,西北部则有一小院名为古五松园。园西堆土成山,形成了前祠堂、后住宅、西部花园的独特格局。
园林历经兴衰,寺、园、宅分而又合,传统造园手法与佛教思想在这里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近代贝氏家族更是将西洋造园手法和家祠引入园中,使得狮子林成为融禅宗之理、园林之乐于一体的寺庙园林。
1982年,狮子林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狮子林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5日,狮子林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同时它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园林布局 编辑本段
从布局上看,狮子林东南多山,西北多水,东侧和北侧建筑密集,而西侧和南侧则相对稀疏。假山巧妙地布置在庭院东部,荷塘则占据了园林的中心区域。园内建筑从功用上可分为祠堂、住宅与庭园三部分,而景区则可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景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狮子林景区布局详解
主要景观 编辑本段
东南景区
作为狮子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祠堂的庄严与住宅区的宁静。在这片区域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多座建筑,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主厅——燕誉堂。此外,立雪堂、九狮峰院、小方厅、卧云室、修竹阁、文天祥碑亭以及御碑亭等建筑,共同构成了东南景区的丰富景观。
燕誉堂,作为狮子林的核心建筑,其名称寓意深远。“燕”字在此处通“宴”,象征着园主宴请宾客的欢聚场景。而“燕誉”二字,则取自《诗经》中的“式燕且誉,好尔无射”,寓意着宴饮娱乐、欢乐不绝。堂前脚下,一个巨大的“寿”字赫然在目,其旁围绕着五只蝙蝠,寓意着五福祝寿的美好愿景。
燕誉堂不仅是狮子林的主厅,更是苏州园林中著名的鸳鸯厅。在这座大厅内,巧妙地用屏门和挂落隔成了南北两部分。从内部看,两厅似乎相连,但布置却大相径庭。北厅名为“绿玉青瑶之馆”,这一名称源自元代画家倪云林的诗句,“绿水”寓意着园中的流水,“青瑶”则象征着园中的假山,二者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中堂屏风南面上,刻有《重修狮子林记》一文,详细记述了贝氏家族在1917年至1926年间重修狮子林的艰辛历程。而北面,则是一幅《狮子林图》,生动地展现了狮子林的壮丽景色。厅前,“息庐”、“安隐”等砖刻,更是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
院内,湖石、花台、小树巧妙组合,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堂屋门上,“入胜”、“通幽”、“听香”、“读画”、“幽观”、“胜赏”等砖刻匾额,不仅彰显了园主的文化底蕴,更引导着游客一步步深入园林的幽深处。梁上,三位神仙和一位小童栩栩如生,寓意着吉星高照、福寿安康。
小方厅两侧的大型空窗,更是苏州园林“框景”艺术的典范。东窗外,素芯腊梅傲然绽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西窗外,则是城市山林的美景,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脚步的移动,窗外的景色也在不断变化,为游客带来无尽的惊喜与享受。
而位于小方厅西侧的卧云室,则是一座被假山环抱的方形楼阁。这里曾是僧人休居的禅房,室名取自金代诗人元好问的诗句“何时卧云身,因节遂疏懒”。卧云室分为上下两层,从南面看,屋顶是横脊极短的歇山式;从北面看,楼阁则向外凸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报厦内是楼梯,通往二楼。报厦的屋顶是半个四方攒尖顶,与主楼的屋顶相连,形成了一种和谐而富有韵律的美感。
这座建筑以其奇特的外观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每一层的屋面内巧妙地设置了六只飞角,宛如展翅欲飞的鸟儿,为整体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韵律。楼阁所处的空间极为狭窄,仿佛置身于重重山坳与石壁的怀抱之中,四周被岩石与山峦紧紧环绕,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
立雪堂:在主厅“燕誉堂”的南部,静静伫立着一座名为“立雪堂”的建筑。此处曾作为书斋,或许还曾担当过园主的家塾之责。立雪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尤其是作为讲经说教的圣地,其名源自慧可和尚立雪拜师的典故,寓意深远,旨在激励佛学弟子尊师重道,刻苦钻研,参透禅理的精髓。北宋时期,“程门立雪”的典故更是为其增添了几分历史厚重感。步入立雪堂,一幅对联映入眼帘:“苍松翠竹真佳容,明月清风是故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淡泊。
西北景区
在狮子林的东北角,一座名为“指柏轩”的建筑巍然矗立,这是贝润生于民国初年精心建造的杰作。该建筑为三进三间、重檐二层的楼阁式建筑,是庭园区的主体与核心。它又名“揖峰指柏轩”,楼名取自朱熹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与高启的“人来问不应,笑指庭前柏”,同时蕴含着“从谂指柏”的禅宗意境。轩内正中屏门的上半部,镂空雕花细腻繁复,松鼠葡萄藤图案栩栩如生,寓意着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景。隔扇的正面刻有历史人物典故,背面则刻有梅兰竹菊花卉图案,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狮子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景观价值。
此楼体量宏大,底层副阶环绕,屋顶檐角高翘,气势磅礴。楼北侧正中凸出楼梯间,可直达二楼,这种布局方式在当时已属近代创新之举。轩内屏门正中悬挂着王同愈所书的“揖峰指”匾额,字迹遒劲有力,为整座建筑增添了几分书卷气。楼内一副对联引人注目:“看十二处奇峰依旧,遍寻云虹雪月溪山,最爱轩前千岁柏;喜七百年名迹重新,好展朱赵倪徐图画,并赓元季八字诗”。联中提到的“朱赵倪徐”,分别是指朱德润、赵善长、倪云林、徐幼文四位与狮子林有着深厚渊源的绘画名家。屏门后设有楼梯可通往二楼,二楼又称“听雨楼”,因园主在此处珍藏《听雨楼帖》石刻拓片而得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此楼北靠园墙,楼梯间左右各有一个小天井,为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通透。东面庭院中腊梅与梧桐交相辉映,西面则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与古五松园隔廊相望,形成了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此楼的东南面设有月洞门,可通往小方厅;西南面则可通往荷花厅;正南面则与湖石假山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绝佳的对景画面。
真趣亭:在古五松园的南部,一座名为“真趣亭”的建筑静静地伫立着。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优美的环境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驻足观赏。真趣亭不仅是一处绝佳的观景之地,更是一座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地领略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的和谐共生,感受那份超脱世俗的真趣与宁静。
狮子林,一座倚廊而筑的古典园林,其南临碧波荡漾的水域,北接蜿蜒曲折的走廊,两者之间以精致的屏门巧妙相隔,园内地面则铺设着整齐的方砖,古朴而典雅。回溯至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四次南巡,曾亲临狮子林,并欣然题写“真趣”二字作为匾额,赐予园主黄氏兄弟。为表皇恩浩荡,乾隆帝还特赏每人一匹缎子,并即兴创作了《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及七律《再游狮子林》,流传后世,成为佳话。
狮子林中的假山群,堪称一绝。这些石头大多源自元末时期的太湖,本身形态万千,各具特色。后经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与布局,更添几分神韵。在园林艺术中,所有由人为建造的地景形态,诸如土山、土石山及全石山,均统称为假山。张橙华在其专著《狮子林》中,对狮子林的假山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将其划分为“四区两小片”。其中,“四区”分别指大假山、岛山、南山和西山,而“两小片”则指的是北山和小赤壁,每一处都各具风情,引人入胜。
历经1918年后的全面修缮,狮子林的主假山更显壮观。这座假山由上、中、下三层构成,错落有致,共有九径相通,21个洞口相连,占地面积达1153.3平方米。这些拟态的假山,寓意深远,象征着佛经中的狮子座。假山上的狮兽形态各异,宛如悟道的佛门弟子,而那些象征着南海观音、达摩一苇渡江的太湖石峰,则簇拥在雄踞其首的狮子峰周围,顶礼膜拜,共同向世人展示着佛学的博大精深,营造出一种浓厚的佛教幻想意境。
此外,狮子林中还有一座石舫,亦称旱船,人称“不系舟”。它位于水池的西北角,建于民国初年,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园主的杰作。石舫的中、后舱均为两层结构,四周镶嵌着86扇色彩斑斓的玻璃和合窗,既美观又实用。舫身四面环水,船首通过一座小石板桥与池岸相连。船身、梁柱及屋顶均为石构,而门窗、挂落及装修则采用木制材料,二者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前舱高耸,屋顶呈弧形曲面,中舱低平,屋顶为平台设计,上下两层屋舱之间有楼梯相通,便于游人上下观赏。
狮子林中还有一座问梅阁,其名源自禅宗公案“马祖问梅”,寓意深远。问梅阁筑于土山之上,阁内桌椅、吊顶及窗纹均呈梅花形状,阁前更是遍植梅树,与阁名相呼应。阁中悬挂着“绮窗春讯”四字匾额,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中的“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为问梅阁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园内长廊环绕,曲折蜿蜒,长廊的墙壁上嵌有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等人的书法碑刻,笔力遒劲,神韵飞扬,为狮子林增添了几分文化底蕴与艺术气息。 狮子林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纪实
在狮子林内,蔡襄的书法碑与南宋文天祥的《梅花诗》碑刻作品,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艺术价值。这些碑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开放保护 编辑本段
狮子林经历了1953年与1985年的两次重要修复工程。这两次工程由苏州传统叠山世家韩家与凌家的传人亲自主持,他们凭借精湛的手艺与丰富的经验,针对山体倒塌、石材混杂、勾缝不当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维修与清理。这些修复工作不仅恢复了狮子林原有的风貌,更为其长期保存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21世纪,苏州园林局在保护的基础上,着手开发《苏州古典园林监测预警系统》软件平台。狮子林作为试点单位,率先使用了这一平台进行监测工作。通过科技手段,狮子林的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园林内各项设施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2018年,管理处根据日常监测数据,进一步采用了三维扫描、超声波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驳岸的安全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开展了假山探损工作。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狮子林的安全系数,更为其未来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开发方面,狮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成果。自1984年起,园内陆续设置了茶室、糖果部、工艺部、照相部、冷热饮部、小吃部、服装部等经营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1988年5月,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接管了这片区域,共计面积达到1360平方米,进一步扩大了园林的游览范围。
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这一景点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悠久的历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同时,园林内还增设了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停车服务。
在园林建筑方面,2000年8月,管理人员发现“见山楼”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存在不协调之处,于是在维修中对见山楼进行了部分变动,使其更加符合整体建筑风格。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了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这一题字不仅彰显了狮子林的历史地位,更为其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2002年4月,倪云林(倪瓒)的“狮子林图”书条石被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更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品味古典艺术的绝佳场所。
重要记事 编辑本段
狮子林的发展历程同样充满了波折与辉煌。1963年3月20日,狮子林被公布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其历史地位得到了官方认可。然而,在随后的十年动荡中,狮子林曾一度改名为“朝阳公园”,并停止开放。直到1973年4月,狮子林才恢复原名称,重新对外开放。
1982年,狮子林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地位再次得到提升。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狮子林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对园林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贝聿铭先生的到访不仅为狮子林带来了国际声誉,更为其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与指导。
狮子林之铭昔日,有文人雅士,挥毫泼墨,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大字,字字遒劲有力,仿佛蕴含着山林之韵,石品之灵。这七字,不仅是对狮子林景观的精妙概括,更是对其独特魅力的深刻诠释。
狮子林,一处集自然美景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绝佳之地。其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宛如群狮嬉戏,蔚为壮观。洞壑盘旋,曲折幽深,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世界。石品之奇,洞天之美,共同构成了狮子林独特的风景线。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06年5月25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狮子林以其卓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这一殊荣,不仅是对狮子林自身魅力的肯定,更是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尊重与保护。
如今,狮子林依然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岁月的流转。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品味。在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