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生物动物   

北海狮

北海狮,学名Eumetopias jubatus,亦称作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或海驴,为海狮科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其成年的体重介于350至1120千克之间,体长从2.3至3.4米不等。北海狮的性别差异明显,成年雄狮的体重通常为雌狮的三倍,体长也较雌狮长20%至25%。它们的体型修长,面宽而短,眼窝较大,触须长,耳朵较短,紧贴头部两侧;四肢均为鳍状,各趾长度不一;全身覆盖着短毛,仅鳍肢末端无毛;毛色为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浅,而胸部和腹部颜色较深,鳍肢则为显眼的黑色

北海狮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沿岸,其分布区域包括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北太平洋海岸。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滩和岩石海岸线,活动范围可扩展至外大陆架和陆坡,甚至深入到较深的海域。它们以多种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北海狮的妊娠期大约为12个月,通常每胎产一仔,偶尔也有双胎的情况。它们在3至6岁时达到性成熟,平均寿命约为20至30年。

经过海军的专业训练,北海狮可以执行潜水员的任务,如打捞海底遗物、火箭和深水炸弹等,并参与水下军事侦查和海底救援行动,具有一定的军事应用价值。

2016年2月4日,北海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近危物种(NT)。2021年2月5日,该物种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它是海狮科中体型最大的动物,体重在350至1120千克之间,体长在2.3至3.4米之间。雄狮与雌狮在体型上存在显著差异,成年雄狮的体重通常是同龄雌狮的三倍,体长也长20%至25%。北海狮的身体修长,头部宽短,头颅圆大,眶间部长窄,吻突短粗。它们没有明显的额部,头顶与吻突之间的界限不明显。眼睛大,触须长,耳朵较短,紧贴头部两侧。牙齿结构独特,上颌的前两颗门齿有横沟,第四和第五颗后犬齿之间的齿隙较宽。四肢为鳍状,前肢较长且宽,鳍肢各趾长度不等,前肢的第一趾最长,其余趾退化;后肢的中间三趾较短小,但带有爪子。

北海狮的毛被短而密,仅鳍肢末端无毛。毛色为黄褐色,背部颜色较浅,胸部和腹部颜色较深,鳍肢则为鲜明的黑色。值得注意的是,当北海狮身体潮湿时,其体色会变淡,呈现出灰白色。成年雄狮具有与雌狮和幼狮明显不同的特征,它们的前额因头骨矢状脊的发育而突出,颈部和肩部长有浓密而粗的鬃毛。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北海狮分布广泛,涵盖了北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等北太平洋海岸的国家。北海狮的分布遍及北太平洋沿岸,从加利福尼亚州沿海至白令海,并向西延伸至阿留申群岛和堪察加半岛,向南则至日本北部。此外,在鄂霍次克海和白令海峡以北的白令海峡,以及加拿大波弗特海的赫歇尔岛,也有其分布的记录。

在全球范围内,北海狮的栖息地覆盖加拿大、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北太平洋海岸地区。在中国和朝鲜,也有其游荡种群的分布记录。

在中国,北海狮主要栖息在辽宁省大洼县二界沟的渤海海域,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和启东县吕四港的黄海海域。值得注意的是,1966年4月6日在吕泗港的分布记录,标志着北海狮在中国沿岸首次出现,也是其在亚洲大陆沿岸最南端的记录。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主要是沙质海滩和岩石海岸线,其活动范围可扩展至外大陆架和陆坡,有时甚至进入较深的远洋海域,活动半径约为37公里。它们有时会在海冰上活动,也会进入海湾和河口捕食溯河而上的鱼类。除了繁殖期,北海狮常常四处迁徙觅食,没有固定的栖息地点。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北海狮的觅食习性主要在接近海岸线的大陆架海域进行,它们常常聚集在拖网和鲑鱼流刺网等作业点周围,捕食上网的鱼类。成年雌兽在冬季会长途迁徙至远洋觅食,其觅食区域可延伸至中国西部、加拿大波弗特海的赫歇尔岛,以及南加州南部。哺乳期的雌兽主要在夜间觅食,繁殖期结束后则不分昼夜。

北海狮的饮食主要包括多种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如太平洋鳕鱼、鲭鱼鲱鱼、鱿鱼、章鱼、双壳类动物和腹足类动物。成年雄兽还会捕食幼年的北方海狗、港海豹、环斑小头海豹和海獭。

北海狮的天敌包括鲑鲨、虎、太平洋睡鲨和大白鲨。

北海狮的感官极为敏锐,其面部胡须底部密集的神经不仅赋予其卓越的触觉,还能捕捉细微的声音。这种能力使它们能够在水下7.6米的深度中分辨出相似的物体,精确度误差仅在正负4厘米之内。北海狮在陆地上若听到危险的声响,会迅速下水避难。成年雌狮能在两分钟内潜至200米深的水下,冬季甚至能潜得更深;一岁的幼狮潜水深度可达约140米。北海狮群体在休息时,会有一至两只成员保持警觉,通过类似咆哮的低频声音及时通知同伴危险情况。

北海狮倾向于群居生活,尤其在饵料丰富的区域。繁殖期间,它们会形成领地,由一只统治地位的雄狮和10至15只雌狮组成群体;而在非繁殖期,则由2至12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组成小群体,有时甚至有成百上千只聚集在陆地上。

北海狮北海狮

北海狮的幼崽通常在5至7月间出生,初生时平均体长约为1米,体重16至23千克,体被浓密的棕色绒毛。大约6个月大时开始换毛。幼崽出生后便能睁眼活动,但不会游泳,必须待在岸上的巢穴中由母狮抚养。母狮通常每隔1至2天哺乳一次,但由于乳汁高脂肪、营养丰富,幼崽的生长发育迅速,2至8岁时即可达到性成熟。雄狮通常要8至10岁才能成功繁殖,北海狮的平均寿命为20至30年。

北海狮的繁殖地通常位于白令海的普利比洛夫群岛、康曼多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湾和勘察加沿岸等地。繁殖系统为一雄多雌制。春季和夏季,成年雄狮到达繁殖地后,会各自占据一块领地,通过发出强烈的低吼声来维护领地,等待雌狮的到来。5月末至7月初,一只统治地位的雄狮和10至15只雌狮组成繁殖群体,雌狮产仔两周后进入发情期,随即开始交配。雄狮在繁殖期每天可以交配多达30次,并且在此期间停止进食。

雌狮受孕后,胚泡需12个月左右才能植入子宫内膜。妊娠期长达约12个月,每胎通常只产一仔,偶尔双胎。雌狮产仔后,与幼崽共同生活7至10天,然后开始夜间外出觅食,确保自身和幼崽的生存。外出时间通常持续18至25小时,之后返回巢穴继续哺乳。大多数幼崽在1岁时断奶,但母狮可以继续哺乳长达3年。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在20世纪70年代,人类停止了对北海狮的商业捕猎,然而,这一举措并未导致其种群数量的显著增长。可能的解释包括商业捕鱼活动导致的北海狮食物资源的减少、环境变迁以及虎鲸等天敌捕杀行为的增加。从1960年至1989年,全球北海狮的种群数量估计在106,000至118,000只之间。到了1992年,阿拉斯加湾和白令海的北海狮数量约为27,286只,但到1996年这一数字下降至22,167只,较80年代末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然而,随着世界多国设立禁猎区并加强对北海狮栖息地的保护,该物种的种群数量整体趋于稳定,并呈现增长趋势。到2015年,全球北海狮的数量估计约为160,867只。

关于保护等级,2016年2月4日,北海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等级。2021年2月5日,北海狮也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郑合惠子    下一篇 王琳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