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
贺兰山,亦称阿拉善山,位居中国西北部,是阴山山脉的主要山脉之一。这座山脉横亘于宁夏北部,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贺兰山在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交界处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这一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划分了中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并与其他山脉共同构成了200毫米等降水量线,标志着中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区与非沙漠区的界限。贺兰山的地理坐标大致为东经105º10´至106º45´,北纬38º至39º30´。山脉北起巴彦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铜峡,西接阿拉善草原,东濒银川平原。贺兰山全长约220公里,宽约15至60公里,总面积约1937.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为2000米。
约3000万年前,在地球板块的挤压、碰撞、叠加、褶皱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共同作用下,贺兰山逐渐形成。该地区拥有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五种地貌类型,整体地势呈现东低西高。贺兰山东、西两侧的山体纵坡较大,山前的自然纵坡超过35%,西麓更是超过40%。东麓地区是沟道泥石流或山洪堆积形成的倾斜平原。贺兰山属于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全年干燥少雨,温度变化剧烈,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东麓气候干燥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年降水量约为190毫米;西麓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在64.0至208.5毫米之间。贺兰山共有98条沟道,大多数为季节性河流,其中植被良好的沟道常年流水径深可达20毫米,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沟道有32条。在贺兰山中,栖息着众多国家稀有、珍贵和濒危的动植物,以及许多仅见于贺兰山的特有植物。海拔2000米以上的区域为天然森林区,生活着梅花鹿、獐子、青羊等动物,同时生长着蘑菇、樱桃、山杏等植物。
贺兰山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自三万年前便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座山不仅是一个地理标志,更是一个融合了家国情怀、审美情趣和民族团结的文化象征。它以其雄伟的身躯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进和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对于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以及促进银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自古以来,贺兰山便是中原王朝通往游牧地区的天然障碍,被誉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1982年,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88年,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森林防火工作受到高度重视,2012年启动了“贺兰山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项目,建立了4套7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和8座地面增雨(雪)景观烟炉,为贺兰山的抗旱救灾和森林防火提供了气象保障。2023年3月18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将为贺兰山沿线提供全面的防洪保护,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贺兰山地处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呈现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干燥少雨,气温变化剧烈,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由于地形影响,贺兰山东西两麓的气候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东麓的年平均气温高于西麓,降水量也少于西麓。具体来看,贺兰山东麓气候干燥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西麓则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日照充足,蒸发强烈。贺兰山有效地遏制了阿拉善荒原的风沙东移南侵,减缓了银川平原的农田和牧场沙化。此外,贺兰山的高大山体还阻挡了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流和东南季风的西进。贺兰山的年平均气温为-0.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3.9℃,极端最低气温为-32.6℃,极端最高气温为25.4℃,最热月平均气温为12.1℃。东麓年平均气温为9.8℃,西麓为7.4℃。冬季受内蒙古冷高压控制,寒冷漫长,夏季炎热短暂。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但气候仍不稳定,昼夜温差大。夏季温度持续上升,秋季气温变化不大。
贺兰山地区的年均降水日数达到94天,年降水量总计为418.1毫米。降水在一年中的分布极为不均,大部分降水集中在7月至9月,这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0%。该地区的年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因蒸发量与降水量悬殊,导致空气干燥。降水在东西两侧的分布同样不均,东麓年降水量为190毫米,而西麓的年降水量在64.0至208.5毫米之间。贺兰山的地形起伏显著,山脉两侧的气流上升,使得山区降水量显著增加。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逐渐增加,山下200毫米增至山顶的400毫米以上,平均每上升100米,降水量增加9.28毫米,同时气温下降0.62°C。
贺兰山年日照时数达3100小时,热量资源丰富。东麓的日照时数和蒸发量通常低于西麓,日照时数东麓比西麓少154至515小时,6月至9月的蒸发量少133至448毫米,大风日数少1.8至15.0天。贺兰山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西风,出现频率为29%,冬季、春季和秋季以西北偏西风为主,频率在19至43%之间,夏季则以东南偏东风为主,频率在18至20%之间。风速较大,年均风速为7.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8.7米/秒,风力可达十级。
地质构造方面,贺兰山属于地垒式山地,东西麓都有巨大的山前隐伏断裂。地质基础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复式或单式褶皱及压性断裂带构成,形成径向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与南部的牛首山褶断带、清水河——六盘山褶断带、罗山——云雾山隆起带共同构成了“祁吕贺”山字形的脊部。构造特征表现为一系列背向斜的断层,受到新华夏系的干扰,构造行迹显得较为破碎。
地层特征方面,贺兰山脉经历了约25亿年的地质变迁,累积了超过4万米的沉积岩层。在古元古代的25至20亿年间,这片区域深陷海底,当时地球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到了20至18亿年,经历了剧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以片麻岩、变粒岩及多种混合岩构成的高中级角闪岩相变质岩系,奠定了贺兰山的地质基础。在17亿年前的古元古代末期,黄旗口地区形成的黑云母斜长花岗岩体,标志着古、中元古代间的一次重要热构造事件。16亿年前,中元古代早期,贺兰山开始裂陷,形成南北走向的裂陷槽,成为海洋,沉积了厚重的碎屑岩和少量碳酸盐岩。这些地层坚硬,富含乳白、紫红、砖红色的石英岩。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距今0.65至0.24亿年),由砾岩、砂岩、泥岩等堆积形成了贺兰山,塑造了起伏的丘陵景观。
贺兰山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在贺兰山中北段,尤其是“太西煤”,这种优质无烟煤在世界上极为罕见,宁夏煤炭总量的87%都来自贺兰山。此外,贺兰山还出产硅石、辉绿岩、粘土、铁矿等矿石,特别是滚钟口附近的贺兰石享誉全国。富含乳白、紫红、砖红色的石英岩也是中国的重要矿种之一。
水文方面,贺兰山将中国划分为内流区和外流区。西侧面向亚洲内陆,干旱封闭,河流均源于陆地并结束于陆地,如塔里木河。而东侧则湿润开阔,黄河、长江等大河流经此地后注入海洋。
贺兰山东麓的水系属于黄河水系,为宁夏黄河上游下段的左岸分区,整体流向西南至东北。东西两麓共有98条沟道,多数为季节性河流。植被良好的沟道全年流水径深可达20毫米,流域面积超过50平方千米的沟道有32条。贺兰山区地形多变,沟谷径流条件良好,地表和地下水循环活跃,大部分沟道水质简单,矿化度低,硬度不高,pH值在7.6至8.4之间,属于中性至弱碱性水。
大武口沟是贺兰山东麓沟道中的主要河流之一。
大武口沟,位于东麓贺兰山区,是该区域最大的河流,流域覆盖面积达574平方公里,河流长度为50公里。该河流年均径流深度为20.0毫米,其地面径流主要表现为暴雨引发的洪水。洪峰流量随着流域面积的扩大而逐渐增加,洪水上升和下降迅速,峰高量小,通常在6小时内完成,峰型尖瘦。由于贺兰山地形陡峭,沟壑短小坡度大,局部地区暴雨洪水频繁且突发性强,加之5.44公里的河堤为土堤,以及2.5公里的河段弯曲且宽度不一(50至480米不等),因此垮堤和漫堤事故时有发生。大武口沟的防洪治理工程是保障大武口区城市防洪安全的重要部分。
沙尔布尔德沟,位于西麓贺兰山区,是该区域的另一条主要河流,溪流不断,其流域内形成了内蒙古贺兰山巴彦浩特镇的典型人类聚居区。沙尔布尔德沟全长161公里,集水面积达5283平方公里。
土壤分布方面,贺兰山从海拔低到高依次分布着粗骨土、山地灰钙土、山地灰褐土、山地草甸土等不同类型的土壤。贺兰山地处荒漠与半荒漠地带之间,土质构成简单,山势陡峭,海拔从山脚到山顶高达2000米,随着山体高度的变化,气候条件也相应变化,形成了土壤的垂直带分布。从上至下,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亚高山草甸土,灰褐土,粗骨土,棕钙土以及灰漠土。贺兰山东麓的土壤类型为淡灰钙土和风沙土,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这里葡萄种植历史悠久。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分布着山地草甸土,土层厚度为30至60厘米。海拔1900至3100米的山地阴坡,分布着山地灰褐土,土层厚度60至100厘米,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含水量较低。海拔2350至3100米之间,多为石灰性灰褐土,表面覆盖有1至2厘米的苔藓层,土壤厚度30至50厘米。海拔1900米以下的低山和洪积扇地区为山地棕钙土,土体干燥,含有较多碎石。山地阳坡或半阳坡,中段陡坡常分布着石块和土壤混合的粗骨土,地面植被稀疏,覆盖着灰漠土,灰漠土之上则为地表,覆盖着砾石。
生物植被 编辑本段
贺兰山中生活着众多国家稀有、珍贵、濒危的动植物,以及许多特有的植物物种。许多植物分类学家以贺兰山产的标本为模式,发现了许多新物种,使得贺兰山成为众多模式标本的原产地。因此,贺兰山不仅是生态、地理、林业、中药等学科的理想研究和实验基地,也是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进行生态保护教育的重要场所。1992年,国家批准建立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该保护区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位于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接壤处的贺兰山脉,横跨温带草原和荒漠两大植被区。这里汇聚了华北森林、蒙古草原、阿拉善戈壁荒漠以及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包括森林灌木、疏林草原、草原、荒漠和草甸等多种植被类型。植被类型自山脚至山顶依次为山地草原带、山地疏林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亚高山灌丛草甸带。森林类型包括高山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山地草原等。其中,海拔2400-3100米的阴坡青海云杉纯林带,因其郁闭度和更新情况良好,成为贺兰山区最为关键的林带。
贺兰山脉地势险峻,拥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降水量自山脚至山顶逐渐增加,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在海拔31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主要生长鬼箭锦鸡儿和高山柳等植物。海拔1900-3100米的山地阴坡和半阴坡,生长有油松林、山杨林和虎榛子灌丛。海拔2350-3100米之间,则以青海云杉为主。海拔1900米以下的低山和洪积扇地区,则主要生长耐旱的短花针茅和蒙古扁桃等植物。在山地阳坡或半阳坡,以红砂和四合木等荒漠灌木为主。
贺兰山是众多珍稀植物的庇护所,也孕育了许多特有植物。贺兰山种子植物种类达678种,其中特有种包括贺兰山棘豆、贺兰山蝇子草、斑子麻黄等10种,准特有种有贺兰山南芥等3种,濒危植物则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小叶朴、花叶海棠等。
动物方面,贺兰山栖息着众多国家稀有、珍贵、濒危的动物,如金雕、胡兀鹫、白尾海雕等猛禽在天空中翱翔,蓝马鸡、马鹿和岩羊在丛林和峭壁间繁衍生息,贺兰山红尾鸲等小型鸟兽及昆虫也在此栖息。贺兰山共有鸟类115种、兽类51种,以及其他180余种动物种类,如马鹿、獐、盘羊、金钱豹、青羊、石貂、蓝马鸡等,在山崖和山涧间奔跑。
自然保护区 编辑本段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宁夏西北部,横跨于贺兰山脉东坡的北部和中段,涉及银川市永宁县、西夏区、贺兰县,以及石嘴山市的平罗县、大武口区、惠农区。该保护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49′至106°41′,北纬38°19′至39°22′之间。南北延伸170公里,东西宽度在20至40公里不等,总面积达193535.6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86238.71公顷,缓冲区为43309.99公顷,实验区为63986.98公顷。保护区位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横跨温带草原与荒漠两大植被区域,是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界限,代表着中国风沙干旱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区域。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80科324属690种,包括野大豆、四合木、沙冬青、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等受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植物。野生动物177种,分属20目44科,其中金雕、黑鹳、大鸨、胡兀鹫、白尾海雕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岩羊、马鹿、蓝马鸡、马麝等1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5月,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保护区面积调整为193535.68公顷。保护区自1995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网络,2005年被指定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教育基地,并于2006年10月成为首批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之一。
风景名胜 编辑本段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
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原名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银川市西北50公里处,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雄伟的山体、茂密的森林、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完善的旅游设施而闻名。该公园植被覆盖率高达70%,拥有898种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面积为3571.6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2175平方公里,拥有90多个景点,是宁夏首推的十大旅游景区之一。2012年,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被授予“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称号。
拜寺口双塔
位于首府银川市东北46公里处的贺兰山东麓拜寺口内,有一对建于西夏时期的古塔——拜寺口双塔。从远处看去,它们如同相距百米的孪生姐妹,静立在山口两旁,被当地居民誉为“一对千年的西夏美女”。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