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人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是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为世界大学联盟、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京港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强基计划”、“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是1937年成立的陕北公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950人,其中教授788人,副教授769人。截至2021年11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有39个学院(书院)。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5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90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6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学校前身陕北公学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为造就成千上万的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底决定创办陕北公学,并于8月任命成仿吾为陕北公学校长兼党组书记。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学校前身
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在办学过程中,陕北公学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伟大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不朽贡献。
华北联合大学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寇、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的需要,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华北大学
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以便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为迎接全国解放培养大批建设干部。北方大学1945年11月成立于晋冀鲁豫边区,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和边区人民政府创办的一所规模较大、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高等学府,由范文澜任校长,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农学院、艺术学院。
1948年8月24日,华北大学成立,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华北大学受中共中央华北局领导,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党委书记,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华北大学以培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服务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干部为办学宗旨,下设四部两院:一部为政治训练班,对知识青年进行短期政治思想训练;二部为教育学院,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干部;三部为文艺学院,培养文艺干部;四部为研究部,从事研究和培养、提高大学师资;两院是工学院和农学院。
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遵照中共中央关于放宽招生条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为解放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干部的指示精神,华北大学把办学重点放在一部,招收学员15000余人,并在正定和天津各办一所分校。1949年底,大部分学员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至此,华北大学圆满完成了为全国解放培训干部的历史性任务。华北大学孕育了新中国一批各种类型的高等院校。
1948到1949年期间,为了适应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一些下属单位陆续脱离学校独立办学。工学院独立出来发展为北京工业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农学院与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二部外语系离开学校,同北平外事学校合并为北平外国语学校,后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三部离开学校后分别筹建、创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更名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以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青年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京剧研究院等。学校前身
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底,华北大学共为国家培养干部19194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决定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中国政法大学,调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部分干部组建中国人民大学。
1949年12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十一次政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通过《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
1950年2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任命吴玉章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胡锡奎、成仿吾为副校长。 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党组,胡锡奎任党组书记。
195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初具规模,设有9个系、38个教研室、1个编译室,此外还有专修科、预科、马列主义研究班、研究生班、马列主义夜大学、夜校、函授专修班和附设工农速成中学,3年内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318人。
1953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为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对办学任务和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开辟了一条培养新型工农知识分子的道路。
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培养马克思主义师资和财经、政法干部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1957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的系科设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65年底,全校共有1个学院、12个系、3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设有19个专业。从建校到1965年15年间,中国人民大学共接收过2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留学生,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5870名,取得科研成果2397项。
1966年开始的”文革”给中国人民大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批干部、教师遭到批斗,各级党政组织陷于瘫痪,全部教学、科研工作被迫停止。1970年10月,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具有30多年光辉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了。
1977年9月,邓小平提出:“人民大学是要办的,主要培养财贸、经济管理干部和马列主义理论工作者”。
1978年3月,中共中央指定成仿吾、郭影秋负责筹备恢复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7月7日,国务院在国发[1978]129号文件中重申: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大学。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对于加强马列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人才、经济管理人才和高等学校政治课师资的培养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命成仿吾为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郭影秋为党委第二书记、第一副校长。
1978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和新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法律、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中国历史、档案、计划统计、财政、工业经济、贸易经济、农业经济、经济信息管理15个系,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外国经济管理、清史、人口理论、语言文字6个研究所,外语、俄文、体育、电化教育4个直属教学单位,以及出版社、图书卡片资料社、青锋机械厂、附属中学等附属单位;学校设有24个本科专业、14个硕士研究生专业。
1979年,按照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扩大招生的部署,分别在崇文区和西城区创办第一、第二分校。1979年,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决定把学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
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提出进一步贯彻以教学为中心的方针,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并相应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挥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朝着多学科方向协调发展。
1996年12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211工程”高校名单。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学校。
2009年,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1年12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文《教育部关于中国人民大学征地建设新校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市通州区征地2400亩建设新校区。
2012年9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正式设立,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和中法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以及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1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国人民大学
2013年5月,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201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关于在深圳合作办学的备忘录》,双方一致同意在深圳合作建立中国人民大学深圳校区。
201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10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奠基,新校区计划分两期建设,一期建筑面积约为46.7万平方米,二期建筑面积约为98.5万平方米,项目计划至2025年建设完成。10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2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成立。
2018年3月,世界大学智库联盟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同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0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1月,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8所高校在兰州大学共同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实现跨区域教育资源整合。11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新校区大厂拓展区项目开工推进会在河北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举行。
201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2020年1月,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即“强基计划”)。7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书院、中国人民大学明理书院成立。
202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小学德育研究所。
2021年2月,入选第二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0年度)名单,类别:中国语言文学;基地名称: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网络空间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揭牌仪式;5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揭牌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生态文明研究院。该研究院研究团队由60余名校内多学院学者和校外知名专家组成,全力搭建集聚“政、产、学、研、用”优质资源的开放协同创新平台和新型高端智库。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与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共同富裕研究院;统筹全校优势资源,成立全国高校首个双碳研究院,与两家国家高端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中石油经研院合作共建“碳中和研究中心”;依托双方优势,与中信证券联合成立国有经济研究院。11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
2022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案件管理研究基地揭牌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科学研究
科研项目及经费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先后承担或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评估(OGGI)”、“冷中子非弹性散射谱仪的研制”等特大、重大项目。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1.46万余项,共获得经费24.1亿余元,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立项数居中国高校第一位。
2016年,学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5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一般项目25项、青年项目12项,立项总数自2003年以来第11次位居中国高校榜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项、获资助金额(直接经费)为3221.2万元。
论文专著
自2004至2014年,学校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数量连续11年保持中国高校第一位。自2010年起,学校共有32部学术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位居中国高校第一。
2016年,学校教授撰写的《社会偏好理论与社会合作机制研究》、《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制度金融学导论》、《后乡土中国》等3部学术专著入选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总数在中国高校中排名第一。
成果获奖
2009年,在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4项、普及奖1项。
2013年,在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1项、普及奖1项。
2015年,在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学校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3项、普及奖1项。
科研平台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中国高校第一;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23个跨学院研究机构、174个院属科研机构。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楼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数据库与商务智能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与微纳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数据管理与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人文北京”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北京社会建设研究基地。
跨学院科研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政府统计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社会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案例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实验室、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大数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理论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金铁霖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
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共建南水北调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以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为主,文理兼顾,纸本和数字资源协调并重。截至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共有藏书462.9万册,其中,线装古籍(1911年以前)40余万册,民国时期(1911年至1949年)出版物10余万册,港台书、刊3万余册;电子图书18173GB;还设有人大文库,藏有人大学者和校友著作、研究生论文8万余册。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是新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发布的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公开出版发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166种期刊和六大系列数据库产品,编辑的年度报刊资料索引是中国四大文献检索索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著作的重要出版基地。
学术期刊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共有学术期刊16种,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115种,文摘卡系列刊14种,报刊资料索引系列刊7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年1月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曾两次获得中国期刊界的最高奖——中国期刊奖,并于2004年首批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2009年入选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评选的“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开设栏目: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哲学研究、应用伦理学研究、科技与社会、社会学研究、宗教学研究、管理学研究、政治学研究、法学研究、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当代学术思潮评价等。
《教学与研究》:1953年5月创刊,月刊,是教育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理论刊物。主要栏目: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教学与研究论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前沿问题、学术评论、研究述评、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西方思潮评介、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学难点解析、教材·教学·教改等;曾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1年1月创刊,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经济学理论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并被国家级各类科研基金确定为科研成果发表认定期刊;主要栏目:理论探索、学术前沿、经济热点、公共经济、金融研究、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三农”研究、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动态与综述等。
《经济与政治研究》(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2012年1月创刊,半年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同行评议的英文学术刊物(收入中国人民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所设栏目有研究论文、专题研究、学术述评、研究报告、书评等。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 《档案学通讯》:1978年5月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的档案学、档案事业类首位核心期刊,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是中国唯一获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的档案学期刊;主要栏目:档案学理论与档案管理、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保护、研究生论坛、档案教育。
《国际新闻界》:1961年4月创刊,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新闻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本期话题、环球视窗、网络时代、传播论坛、媒介经济、比较研究、新闻教育、实务探讨、名人名作、公关广告、传播史话、学术动态、百草园等。
《法学家》:1992年4月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法学专业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主要栏目:法学研究综述、法学专论、三大讲坛、本期视点、法制改革、法学争鸣与评论、域外法学、青年法苑、司法官谈法治、法学教育、外国法述评、法学信息等。
《人口研究》:1977年创刊,双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学术刊物,是人口学专业唯一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选定的国家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人口学会会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第一批资助名单;主要栏目:人口与发展论坛、人口与社会、老龄问题研究、人口调查与分析、人口流迁、人口资源与环境研究、社会医学、计划生育研究、世界人口、少数民族人口、数字人口等。
《清史研究》:1991年创刊,前身是创办于1979年的《清史研究通讯》,季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由清史研究所承办,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01年被评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2013年荣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并被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连续入选2013、2014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年3月创刊,季刊,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是教育性理论期刊,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政策研究、教育史研究等栏目。
《情报资料工作》:1980年创刊,双月刊,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主要栏有:专题研究、理论探索、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实践研究。
《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1月创刊,季刊,该刊反映国内外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探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国学学刊》:2009年3月创刊,季刊,主要栏目:国学与文化、经学研究、国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国文研究。
《数据科学》(Journal of Data Science):是由中国人民大学、辅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于2003年1月共同创办的英文期刊(季刊),主要接收国际学者在数据分析方面的原创性文章,包括理论、方法与应用等;杂志被国际检索机构Current Index to Statistics,EBSCODiscovery,ZentralblattMATH 以及AiritiLibrary检索或收录。
《社会学评论》:2013年2月创刊,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栏目为: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新型城镇化探索、分支社会学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书评等。
截至2021年11月1日,学校拥有8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第一;拥有5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拥有13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5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拥有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有35个学院(书院),另设有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深圳研究院等。学校设有学士学位专业82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93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37个。学校拥有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
2021年12月10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人民大学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个。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人口与社会管理方向) |
| |
| 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政务信息管理方向) |
| | |
| |
| |
| |
| 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科学、贸易经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 |
| |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底,学校有专任教师1986人,其中教授768人,副教授777人。学校有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唯二的“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卫兴华教授和高铭暄教授;有18名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有14名教授受聘为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有84位专家入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先后有504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入选者2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7人;有4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韩大元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王利明、洪大用、张宇、张雷声、刘建军、徐兆仁、杨光斌、郭庆旺、蔡雯、张新宝
“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臧峰宇、竺效、叶光亮、季威(不完全名单)
国家级教学团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教学团队、工商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西方文艺理论史”教学团队、民商法教学团队、财政学教学团队、金融学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外国哲学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名师:方福前、韩大元、陈岳、龙翼飞、王珊、张征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汪昌云、刘元春、岳希明、韩大元、张杰、张雷声、吴晓求、杨光斌、杨瑞龙、卢仲毅、张宇、郭庆旺、刘元春、王利明、洪大用(不完全名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汪昌云、卢仲毅、毛基业、洪大用(不完全名单)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汪昌云、刘元春、岳希明(不完全名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韩大元、王利明
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韩大元,胡百精。(不完全名单)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韩大元、汪昌云、任剑涛、张新宝、张志铭、刘建军、杨光斌、杨瑞龙、郝立新、王轶、朱信凯(不完全名单)
学科建立
2018年5月,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拥有硕士学位学科点186个(其中自主专业35个、交叉学科9个、专业学位22个),博士学位学科点125个(其中自主专业32个、交叉学科7个),其中,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5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拥有国家重点一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8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中国第一;还拥有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4个。
在2012年中国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人大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类、政治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9个学科排名中国第一;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林经济管理3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国第二,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排名中国第三,中国史排名中国第四。
博士后流动站: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物理学、考古学、世界史、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统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统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馆情报档案管理、美术学、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统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与博物馆、工程、农业推广、食品加工与安全、工商管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公共管理、会计、图书情报、艺术。
“双一流”建设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中国史、统计学、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中共党史、国际政治、文艺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农业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档案学。
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农林经济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北京市重点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农村发展管理。
教学建设
课程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其他学习三大板块组成,分别占62.8%、27.9%和9.3%。其中,必修课分为全校共同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心理健康、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公共数学、计算机基础、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九大类:专业类课程、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理工类课程、暑期学校课程。其他学习包括: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专业/毕业实习。
据2017年5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共有本科课程2993门,其中全校共有74门,学科基础课605门,专业必修课763门,专业选修课964门,全校通选课571门。在全校通选课程中,包含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9门,原典选读类课程14门,暑期学校课程136门,人文艺术类课程235门,法政类课程53门,经济类课程54门,管理类课程51门,理工类课程19门。
通识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采取“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重自主”为通识教育理念,初步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注重开展研究型教学,强调专业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提倡学生读原著、读原典;加强实践性教学,倡导社会调查和社会服务。在本科阶段,设置了若干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培养复合型人才
暑期学校
中国人民大学暑期学校自2009年起于每年的7月举办,为期四周。暑期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研究系列课程、学科前沿系列和学科通识系列课程及语言培训系列课程,课程全部使用英文授课。课程结束后,学校颁发结业证书。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中国人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对象为全校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计划”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经费,支持其开展社会调查与科学研究活动,实施内容包括下达至学校的国家级“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市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及为配合国家级创新项目和市级创新项目的开展而由学校自主设立的校级“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
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5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北京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1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信息技术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不完全名单)。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哲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政治、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计算机、历史学、会计学、宗教学、财政学、统计学、档案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金融学、法学、新闻学、工商管理、中共党史。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法制史、行政伦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闻理论、西方文艺理论史、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财务会计学、大学英语、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财政学、国际税收、国际政治学概论、西方哲学智慧、社会学概论、档案学概论、财务管理学、数据库系统概论、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新闻评论、货币银行学、中国宪法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市场营销学、会计学、新闻编辑、民法学、企业战略管理。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计算机科学概论、国际商务伦理、西方经济学、国际商事仲裁法、金融计量学、金融衍生工具、法律英语—美国法律制度
北京市“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财政金融专业国际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北京市特色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历史学、财政学、档案学、法学、工商管理、国际政治、金融学、经济学、贸易经济、社会学、统计学。
北京市精品课程:法律经济学、哲学素质培养、西方伦理思想史、行政伦理学、证券投资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作品教学、古代汉语、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新闻理论、法理学、公共政策导论、外交学概论、国民经济核算、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人身保险、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税收、西方哲学智慧、中国法治史、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国际金融、新闻评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档案保护技术学、货币银行学、中国宪法学、刑法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新闻编辑、数据库系统概论、档案文献编纂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社会学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基本情况
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同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39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港澳台地区25所高校(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还引进、翻译出版了大量适应中国改革开放需要的教科书和学术著作,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主办或承办了包括世界汉学大会在内的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经教育部批准与巴黎索邦大学、法国保罗—瓦莱里大学、法国马赛商学院合作创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
孔子学院
截至2016年12月,作为中方合作伙伴,学校共参与了海外13所孔子学院的建设,其中欧洲7所、美国3所,拉美、非洲和亚洲各1所,分别是:美国麻州大学波士顿孔子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孔子学院、哥斯达黎加大学孔子学院、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孔子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孔子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孔子学院、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孔子学院。
合作协议
2022年2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三学位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以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与意大利路易斯大学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通过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开设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旨在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未来全球商务领袖。项目学制四年,授予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学士学位、路易斯大学工商管理学士学位,以及乔治华盛顿大学商业(或国际商务)学士学位。
办学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香港理工大学[84]管理学博士学位教育项目。
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中共十八大中,中国人民大学18名校友当选中央委员、9名校友当选中央候补委员、10名校友当选中央纪委委员,入选校友人数位居中国高校第一位。
2018年10月,《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发布,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8。
2020年9月12日,中国薪酬网发布了《2020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以平均月薪10467元,排名第8。
2020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601-700位。
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501–600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人民大学排名世界第581-590位。
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中国人民大学位列世界第624名。
2020年11月25日,QS发布2021亚洲大学排名榜单,中国人民大学排名第60位。
2020年12月,2021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599位。
2020年12月19日,人民网发布2020年度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高校社会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7位;高校媒体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3位;高校网络舆论影响力榜单中排名第6位。
2020年12月21日,位居2020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文科实力排名第2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榜单第22位。
2021年1月21日,2021中国内地大学ESI排名出炉,中国人民大学排名114位。
2021年4月,2021年度中国大学排名出炉,中国人民大学入选。
202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等12家单位,入选“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2021年9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青少年宪法教育研究中心入选全国“七五”普法先进集体候选名单。
2021年10月25日,高等教育评价机构软科发布“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人民大学位列第3位。
2021年10月26日,US News发布了2022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国人民大学排名525位。
2022年4月,入选2022年北京市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名单。
2022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冬奥志愿服务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市先进集体。
2022年8月,获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