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源于明末清初,是陕西省华阴市卫峪乡双泉村特有的皮影戏曲形式。这一剧种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后因社会动荡而式微,直至20世纪初方逐渐为外界所知。如今,华阴老腔的传承主要落在双泉村的张喜民和代表人物王振中(白毛)身上。王振中在电影中的表演使华阴老腔广为人知。
2001年,在党安华等领导的推动下,华阴老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始面向观众进行互动演出。张香玲,张喜民的徒弟,于2003年创立了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致力于培养年轻艺人。自2014年起,老腔艺人们开始尝试将传统老腔与流行音乐融合,例如与黑撒乐队合作摇滚版《一无所有》,以及张喜民与谭维维合唱《给你一点颜色》。张喜民等老腔艺人在2016年和2021年分别亮相春晚和网络春晚。
华阴老腔的传统剧目包括《拜花堂》、《兵伐徐州》和《访白袍》等,经过改编后的作品如《给你一点颜色》和《华阴老腔一声喊》等。由于华阴老腔保留了古秦语的特点,对于研究当时的语言和古代社会的价值观、百姓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2006年,华阴老腔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分类 编辑本段
关于华阴老腔的分类,主要分为阿宫腔和弦板腔两大类。
阿宫腔流行于礼泉、富平、兴平、咸阳等地,以音调翻滚和音域低沉为特点,故有“遏宫小调”之称。其代表剧目有《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玉瓶赠金》、《女巡按》等,著名人物包括权三民、傅新元等。
阿宫腔的表演内容包罗万象,既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又有广泛的民间传说,以及贴近现实的题材。在众多以历史为背景的剧目中,许多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那些残忍和卖国求荣的个体,展现了正义和民族的高尚气节,如《七箭书》和《重耳走国》等。而以民间故事为基础的剧目,如《西厢记》、《金鳞记》、《王魁负义》和《女巡按》,则多讲述男女爱情和刚正不阿的清官故事。此外,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则往往以讽刺喜剧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的恶官和恶人,例如《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打锅》和《抹牌》等。
弦板腔
流行范围:弦板腔主要在陕西的咸阳、乾县、礼县、礼泉、兴平、宝鸡、凤翔以及甘肃东部地区流传。
著名剧目:弦板腔的著名曲目包括《桃园结义》、《三请诸葛》、《回荆州》等,以及《紫金簪》、《武则天》等;新编作品如《借驴》、《十三姐妹闯三关》、《七星剑》;移植剧目则有《穷人恨》、《沙家浜》、《智取威虎山》。
知名人物:县剧团杰出的演员丁碧霞和优秀的二弦演奏者李育亭,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板腔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艺术特色:老腔拥有悠久的历史、激昂的情感、深刻的感情表达以及震撼人心的力量。由于保留了皮影戏的特点,老腔也呈现出独特的、纯朴的风格。老腔保留了许多说唱元素,体现了其激昂的特点;仅用几种简单的乐器,老腔艺术家就能营造出雄壮、豪迈的氛围,让人感同身受,这正是其震撼人心的所在;在创新的同时,老腔也保留了自己的传统特色。
角色构成:老腔的演出由五人组成,但主唱一人肩负“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的职责。这五个人的角色分别为:
前手,亦称说戏的、叮本的,担任主唱,手持月琴,旁边放置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
签手,亦称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负责全场的皮影表演操作。
后槽,亦称打后台的,主要演奏马锣,在武打场景中还要呐喊助威,协助唱腔。
板胡手,主要演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协助唱腔和助威。
坐档,亦称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发展,负责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为签手提供使用,并协助签手进行道具摆放、排兵布阵、拍惊木和呐喊助威。
声腔特点:阿宫腔的唱腔特色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阿宫腔
阿宫腔音乐在保持其独特风格的同时,吸纳了迷胡、弦板腔、碗碗腔等剧种的曲调与技巧,使得其唱腔更加精致、柔美,融合了刚柔之美。阿宫腔属于板式变化体音乐,包括声腔和唱腔,其中声腔又细分为欢音和苦音,欢音传达明快的心情,而苦音则表达悲伤、怀念等情感。阿宫腔以女声最为动人,其唱腔常带有拖音,保留了秦古汉语的鲜明特色。
阿宫腔的唱腔保持了其传统腔调,常见的板路包括二六、慢板、二倒板、箭板、一叠腔、三不齐和单句送等。
弦板腔的唱腔同样优美动听,兼具豪迈与委婉,拥有九种固定板路,包括导板、上音子板、正板、紧板、二流板、气死人、三不齐、流板、撒板。
老腔的乐器多由老艺人手工制作,包括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由五人共同演奏,各自熟悉其职责。
老腔的伴奏音乐不用唢呐,而是采用檀板的拍板节奏,独具特色。其伴奏乐器包括惊木、月琴、胡琴、梆子、钟铃、长号等,语言性强,呈现出从说唱到戏曲的过渡,因此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阿宫腔的伴奏乐器更加丰富,除了主奏的硬弦、板胡、月琴,还有鼓板、唢呐、笛子、梆子、铰子、牙子、小锣、铙钹等。
弦板腔
又称“板板腔”,得名于主要的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乐器组合从早期的二弦、三弦、板子,扩展到板胡、二胡等多种民族乐器。
老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不断进行。1993年,王振中老师以老腔演绎的电影《桃花满天红》中的《人面桃花》让老腔登上荧幕。2007年,乾县举办了弦板腔的抢救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汇报演出。2010年,弦板腔剧团对秦腔经典剧《福寿图》进行改编,成为弦板腔剧种,并在省、市、县演出。
传承困境 编辑本段
然而,21世纪的华阴老腔面临传承困境。
一:演出报酬偏低,导致无人愿意投身于华阴老腔的演出。
二:后继无人,由于社会现状,年轻一代中鲜少有人学习华阴老腔,导致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华阴老腔艺人普遍年龄超过五十岁,甚至有些已过古稀之年。
三:观众群体逐渐缩小,即便是外国游客,也多出于好奇而非真正的兴趣。为此,华阴老腔亟需创新。
保护措施 编辑本段
1963年,张喜民创立了“喜民班”,为华阴老腔的保护作出了贡献。他甚至走上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老腔艺术。
2001年,党安华担任华阴市文化局干部、华阴老腔保护中心主任,开始策划老腔的变革。通过与当地老腔皮影戏班社的交流,他提出了艺人从幕后走向幕前的建议,并最终成立了华阴老腔艺术团。
张香玲,张喜民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弟子,于2003年建立了老腔皮影班组,并亲自教授年轻艺人。三年后,她成立了华阴市香玲老腔皮影艺术团。
为了应对华阴老腔的困境,2006年,国家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因此获得了“华阴老腔”保护单位的资格。
目前,华阴老腔有了新的传承者,如第十一代传人张猛,他虽起初对老腔不感兴趣,但看到其衰落而不忍,于是放弃了与公司签订的工作,开始学习老腔。
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老腔艺人们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创新。2014年,他们与崔健合作,计划在春晚中演唱《一无所有》,尽管最终未能实现。随后,老腔与现代音乐
剧目的素材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观念与民众的愿望。老腔艺术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成就,还揭示了民众的心理状态和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通过艺术形象赞颂了真善美,批判了假恶丑,鼓舞人们积极进取,追求光明,传承中华文明的道德,激发人们培养善行,净化心灵的艺术教育功能。
老腔的悠久历史和其家族传承的特性,彰显了剧种的根源性和传承的封闭性。老腔的剧目多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官员的贪污,这体现了其鲜明的题材风格。老腔不仅服务于古代的民众和统治者,现代人也成为了其观众,展现了其广泛的审美对象。老腔保留了古秦语的特色,其说唱风格鲜明,原声得以完整保留,体现了其语言的原声性。老腔的题材涉及历史和民间故事,使其既具有研究古代历史的价值,也展现了民族精神的艺术价值。
2016年2月15日,华阴市向华阴老腔的艺术家们颁发了30万元奖金和“突出贡献奖”奖状,同时为张喜民等艺术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重大演出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