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鲟
长江鲟属淡水定居性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在长江上游的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如嘉陵江及其支流渠江以及沱江等支流的下游也可捕到。
长江鲟成熟个体的体长分布在75~105厘米,体重为4.5~12.5千克;雌性为6~8龄,体长为99~108厘米,体重为9~15.9千克。长江鲟最小性成熟个体,雄性为4龄,雌性为6龄。
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基本介绍 编辑本段
长江鲟(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属于鲟科,又名鲟鱼、沙腊子。长江鲟的各行骨板间的皮肤遍布颗粒状细小突起,极为粗糙,头背面在幼体具有明显的小刺。背鳍前有10~12块骨板。鳃耙33~54。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长江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栖息于长江上游水流较急、石质河底的水流中。主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摇蚊幼虫、蜻蜓幼虫、蜉蝣幼虫和蛹、蚬、寡毛类等),也摄食水生植物碎屑、藻类(硅藻和丝状藻类)和腐殖质等,有少数个体捕食鱼苗和幼鱼。长江鲟雄性4-7龄、雌性5-8龄达性成熟,一般体长0.8-1.0m,达到性成熟的个体,雌鱼体重为20市斤左右,雄鱼体重10市斤上下。每年春季(3~4月)和秋季(11-12月)产卵,适宜水温为16~19℃,绝对怀卵量6~13万粒。鱼卵可加工成鱼子酱,鳔和脊索能制作鱼胶。分布于长江上游。可在上游建立人工孵育场,培养幼鱼放流,并可作为大型水库的放养对象。
保护等级 编辑本段
2021年,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体长梭形,前部略粗壮,向后渐细。横断面呈五角形。吻较短,呈钝圆形。腹部扁平。口大,横裂,位于头腹面。口前方有触须2对。眼小,侧位。躯干部被五行骨板。背鳍后位,与臀鳍上下相对。尾鳍歪形,上叶大于下叶。侧骨板以上灰褐色,以下和腹部乳白色或黄白色。5~6龄性成熟。体长可达100厘米左右,体重5~10千克。
物种对比 编辑本段
对比维度 | 长江鲟 | 中华鲟 | 白鲟 | 达氏鲟 |
外观 | ||||
体长 | 约2.5米 | 约5米 | 2~3米,最大可达7.5米 | 约2.5米 |
体重 | 4.5~12.5千克 | 约500千克 | 200~300千克 | -- |
分布区域 | 朝鲜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长江上游干流、东海和黄海等 | 金沙江、渤海、黄海、东海、黄河、长江和钱塘江等流域 | 渤海 | 朝鲜西岸以及金沙江下段和长江上游干流、东海和黄海等 |
食性 | 杂食性 | 肉食性 | 肉食性 | 杂食性 |
科 | 鲟科 | 鲟科 | 长(匙)吻鲟科 | 鲟科 |
目 | 鲟形目 | 鲟形目 | 鲟形目 | 鲟形目 |
地理分布 编辑本段
鱼类的分布在颇大程度上决定于所栖息的水体性质。鲟鱼是喜栖息于寒带和温带盐分较低的水体中的鱼类,要求有较宽阔的水面,如大江、大河和近岸的浅海地带。这些地方水温不高,沙砾性底质,深度最大不超过200m。
鲟鱼类的食量大,其主要食物为底栖的动植物和冲积沉淤的有机物渣滓。因此,它所分布的地带是食料丰富的大型湖泊、大型河川,河口及浅海近岸地区。深海远洋中不适于鲟鱼类的生活。
鲟鱼是一种健游的鱼类,除一些地区性的移动外,还能作远程移动。在其移动过程中,自然环境条件如气温、水的盐度和化学成分以及水的流速等都在变化。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促使鲟鱼属性的变异。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因而就产生了适应新环境的地方种。
近代鲟鱼类的化石见于白垩纪。要了解鲟鱼类的分布现状,必须与白垩纪的古地质地理的变迁相联系。那时地球的表面水域和世界各大陆块是相互连接而以后又割断的。据此可以推断近代鲟鱼类分布形成的过程。
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上溯达乌江及黄河以及黄海、东海海域。
成鱼养殖 编辑本段
重庆市水产研究所1976~1986年曾用人工繁殖、培育所得的达氏鲟鱼种进行人工养殖,使鲟鱼自幼在水池内生长发育至成熟。
成鱼养殖池分别为圆形、环道形、方圆形三种。
圆形鱼池为水泥池,面积50.24m,水深0.9m,流量为12m/h。环道鱼池为三合土结构,环道周长9.5m,宽2m,水深0.9m,流量为8m/h。水源来自长寿湖水库的表层水,其溶氧在28℃时为8.8mg/,11℃时为10.6mg/L;pH值为7.2~8.0;有机物耗氧量为0.48~1.12mg/L;水温11.1~31.4℃。方圆形水池结构为水泥底石板壁,面积361.7m,水深1.4m。方园形池由水库表底层水配合供水,使水温控制在的10.1~27.1℃ 。
1976年在圆形池中放人鲟苗10尾,一直养到1983年;1978年在环道形池中放入鲟苗33尾,也养到1983年。1983年,把上述已驯养过的鲟鱼移入方圆形池,其放养密度为0.24kg/m。
成鱼的饵料为陆生蚯蚓,平均投饲量为总体重的3%~4%。
达氏鲟在2~3龄时生长最快,4龄后生长开始减慢,因此从养殖效益角度出发,达氏鲟的养殖周期定为2~3年最好。
经济意义 编辑本段
为重要的大型经济鱼类,但不及中华鲟个体大,最大达50kg以上,其鳔、脊索、鱼卵都是名贵食品。长江鲟为淡水定居性的较大型鱼类,如能移植到大型水库进行人工驯养则是很有前途的。
科研进程 编辑本段
长江鲟的研究也较为零星,1972~1975年,与中华鲟和白鲟的研究同步进行,除进行了一般生物学研究之外,主要进行了人工蓄养和繁殖技术研究。1976年,重庆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长江上游首次获得江边拴养催产成功,获受精卵11.4万粒.获苗1300余尾。1978年人工繁殖再次获得成功。该研究所还进行了20余年的达氏鲟池塘驯养研究,并获得子一代驯养成熟和人工繁殖成功,这给达氏鲟自然资源增殖和人工保种奠定了基础。
2022年7月24日消息,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运用长江鲟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使近600尾雌核苗种完成转食人工配合饲料,最大苗种已长至15厘米以上。
野外灭绝 编辑本段
2022年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鲟野外灭绝。
最新发现 编辑本段
2022年9月6日下午约6时,湖北省团风县渔政执法大队接到市民王先生求助后,在团风县罗霍洲网红沙滩救助了一尾长江鲟。
2022年11月3日消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鲟现身洞庭湖。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