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地理百科   

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又称“晋博”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0,000平方米,展览区1.3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创建于1919年现代新馆于2004年竣工,2005年9月26日正式开馆现任馆长是张承圆。山西博物院共四层,是山西省重要的公共文化工程,也是全国首家省级青铜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创建于新文化运动背景下,其前身是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山西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新时期的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的文物,北朝时期的文物、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时期的文物,以及明清时期晋商的文物,基本陈列如下“晋魂”作为主题,表现了三晋文明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山西博物院展览空间超过10000平方米,分为文明的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世界晋商七大历史文化主题与民间篇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园艺术五题。

自2008年3月起,山西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它成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建立的11个国家博物馆之一。2013年,山西省博物馆被授予“2013年最具创新性的博物馆”

目录

历史沿革 编辑本段

创立背景

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一批由中国人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与南通博物院并列、北京的国家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十余家博物馆,开创了先进的思想风气,引领了近代文化事业的潮流。

发展历程

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

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书馆成立初期,广泛征集教育产品和书籍,促进教育普及;收藏中外动植物矿物标本村石和石文物先贤遗风,举办展览让观众看。

改名合并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共图书馆,附设博物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原有面积扩大到9万平方米,馆员增加到13人,藏书也增加到13万多册。

1933年10月,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号法令,山西省人民 为山西公共图书馆原址及全部图书物品筹建了山西教育博物馆,制定了办馆宗旨,并对人 美国学校相继建立、体育场、电影院、茶馆等,创办《民众教育》月刊,举办展览,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活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原于同年11月8日沦陷。山西省人民政府美国教育馆落入日军之手,改名为太原图书馆,隶属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地部队管理,后由日本舞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管理。

1940年12月,太原图书馆被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给伪山西省部。

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新民教育馆,日军在全省各地掠夺图书、文物等等来填补收藏,还有一些珍贵的文物、书籍被运到日本,文物收藏损失惨重。

1945年,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任命王中原为接收委员,恢复“山西省公共教育馆”馆名。

太原前夕 1948年中国解放后,阎锡山在人民大会堂旧址文庙建立了一个兵工厂美国教育博物馆,造成重大损失的建设和收藏。

1949年4月,省人民 太原市人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文化教育接管小组接管了美国教育博物馆后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自然历史部。

1953年9月,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与太原市文物博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

1956年,秉承“为科研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目的是按照方志馆的模式,陆续建成山西省博物馆自然部、历史部和社会主义建设部的基本展览对公众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博物馆陈列和收藏被列为3“封资修”或“四旧”由于受到批评,博物馆事业遭到了破坏。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新馆建设

1992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新馆。1997年,山西博物院新馆工程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列为国家项目“九五”重点建设工程。

2001年,山西博物院新馆奠基。

2003年5月,展览计划定稿。

2004年,山西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并命名为“山西博物院”同年8月,展览设计项目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在新落成的博物馆展示,以供预览。同年9月26日,山西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

2019年7月27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公共文化项目——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山西博物院的第一个分馆,也是全国首家省级青铜博物馆。

建筑布局 编辑本段

建筑设计

山西博物院,总建筑面积51930.82平方米,总高度39.9米,南北长170米.4米,东西167.4米。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两层。总体规划采用中国 传统的轴对称构图手法,以东西轴为主轴,南北轴为副轴。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轴和次轴的交汇处,形成对称的格局四座塔楼建筑衬托着主展馆4层的主亭呈方形,外形规整,向外逐级倾斜,舒展大方。主馆外部如鼎,内部为八角形它是根据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应县木塔的外部轮廓设计的“三脚架藏塔,塔中藏宝”整体外观的寓意“如斗似鼎”,“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

展览布局

山西博物院共四层,每层大门位于西面,大门附近有两个南北对称的厕所,靠近东面的展厅外有两个南北对称的游客休息室。山西博物院一楼中间是主服务台,大门附近有两个临时展厅;此外,南面还有一个贵宾室和多功能厅;北面有商品部和商品保管处;面对西门的东墙设有“沃土直根”浮雕墙。在博物馆的二楼,靠近东墙的地方有一座南北对称的茶馆此外,文明的摇篮和夏商时期的遗址设置在展厅的北面,晋国展厅设置在展厅的南面。博物馆三楼有民族大熔炉和佛教文物两个展示点,南面有天下晋商和戏曲之乡两个展示点值得一提的是,东面也是靠墙的舍利子展示点。博物馆四楼南面有两个展览点,分别是莫寒丹青和瓷园艺术展北面有土木华章玉华华夏展点在东面,有方圆世界展览中心。

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

陈列展览   编辑本段

国内陈列

文明摇篮:文明摇篮”是整个“晋魂”展览伊始,展厅展示了大量西后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展现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山西风貌。第一单元为“人类远祖”主要收藏的是西王母、丁村、狮子滩等500多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第二单元为“华夏直根”藏品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代表了山西南部的陶寺杜毅文明和山西西北部黄土高原的石城文明。

夏商踪迹:夏商踪迹”主要展品是山西发现的很多夏商时期的文物,主要是青铜器。第一单元为“大夏之墟”,山西南部素有“夏墟”被称为山西,有600多个夏时期的遗迹已被发现。第二单元为“殷商重地”,山西的南部、在中西部地区发现了重要的商文化遗迹,主要是元曲商城、平陆前庄遗址、中条山铜矿开采和冶炼遗址等。包括商代晚期北方草原文化的遗迹也在展出之列。

晋国霸业:晋国霸业”展出的展品主要是3000年前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物。第一单元为“肇基河汾”,主要藏品为“天马—曲村遗址”以及“晋侯墓地”的出土文物;第二单元为“争霸春秋”,主要藏品为“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文物;第三单元为“三晋称雄”主要收藏的是战国时期的文物。

民族熔炉:山西,地处中原腹地和塞外草原的交错地带,又是丝绸之路的开通地,保留了更多的民族和异域历史遗迹。民族熔炉”这是山西的遗迹民族融合与交流。第一单元为“长城内外”主要收藏的是汉代魏晋和五湖十六国的文化遗存;第二单元为“平城时代”主要收藏的是北魏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三单元为“别都晋阳”主要收藏的是东魏北齐时期的文化遗存;第四单元为“异城来风”展现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国北方多民族碰撞文化交融的成果。

佛风遗韵:陕西是佛教艺术发展的核心地区,始于云冈谭瑶石窟的发掘、寺院、佛塔遍布城乡,石刻造像、壁画、彩塑众多。佛风遗韵”它是山西佛教的遗迹。第一单元为“北朝风貌”,主要展示北朝佛教的文化遗存;第二单元为“盛唐气度”,展示了盛唐时期佛教雕塑艺术的遗存;第三单元为“宋明市相”,展示了更丰富的宋代佛教艺术文物,如彩塑、木雕、黄金和青铜雕像繁荣,寺庙壁画、水陆画等。

戏曲故乡:戏曲是中国的特色艺术,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戏曲故乡”展出的是晋剧的实物遗存。第一单元为“戏曲先声”,展现了从先秦到隋唐五代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和发展的萌芽;第二单元为“搬演人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在宋金明清时期从形成到鼎盛的发展过程;第三单元为“梆音彻响”,展现了明末清初梆子戏的蓬勃发展。

天下晋商:晋商通常指明清时期的晋商,与潮商有关联、徽商,又称中国徽商的历史“三大商帮”天下晋商”它展示了晋商的遗迹。第一单元为“渊源”讲述了山西商人 明初以来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第二单元为“辉煌”清道光初年,晋商在平遥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并走向辉煌发展。而洋务运动后,晋商兴办了近代工业,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第三单元为“承传”,展示晋商 三晋大地遗留下来的院落会馆商号。

土木华章:山西古建筑数量多,时序完整“土木华章”展览不仅包括山西的建筑文物,还包括附着在其上的彩色雕塑、壁画、碑刻、匾额等艺术品。第一单元为“早期营建”,讲述了从人类祖先开始的夯土板建筑的故事、夏季构造柱施工技巧、商、周代时期,土木建筑技术逐渐成体系,秦汉时期成熟,北朝时期与创新建筑历史进一步融合。通过考古发现的建筑基址,以及各类文物上的建筑图像来集中展示。第二单元为“大唐遗构”,展示隋唐及五代十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木质建筑,主要是南禅寺大殿、佛光寺东大殿等。第三单元为“千年法式”,展示辽、宋、金代木结构建筑;第四单元为“精工华筑”,展现了元明清时期独特的建筑艺术。

玉韫华夏:玉韫华夏”展区的展品都是玉器。第一单元为“美石有灵.礼仪以彰”,主要表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礼仪玉器遗存;第二单元为“润泽以温.喻瑞喻德”,展示从新时代到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及汉代至唐宋时期佩玉风尚的发展。第三单元为“清室雅伴.静潋芳华”,表现出玉器向着世俗化的发展,有了玉器、玉陈设器、玉佩饰、玉文具、玉山子、文房观赏、伴身雅玩、以日常使用等为代表。

翰墨丹青:翰墨丹青”展览区展出的元、明、清代精美的书画作品。第一单元为“绘画”,展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藏品代表了风竹轴(元·顾安)桃竹锦鸡图轴(元·王渊)起蛟图轴(元·无款)等。第二单元为“书法”展示中国 的书法艺术,并收集代表草书杜甫 的诗(明·祝允明)行书池上篇轴(清·陈廷敬)行书轴(清·祁寯藻)等。

方圆世界:方圆世界”展出了数十万种中国古代货币,最经典的是金和三金货币。第一单元为“货币萌芽”,显示了商周时期出现的具有货币职能的中介物质。第二单元为“先秦铸币”,展示了先秦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第三单元为“制行铢两”,显示了秦改革后的大一统“方孔圆钱”汉初币制改革后的铸币形式及五铢发展历史;第四单元为“宝文千年”展示唐至清末“宝文”货币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瓷苑艺葩:瓷苑艺葩”展出的是瓷器的残骸。第一单元为“星火积著”——瓷器脱胎于陶器,出现于夏朝,成熟于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生产突飞猛进,北方釉陶独树一帜。隋唐时期,白瓷异军突起,形成绿色、白并行局面。宋元时期,瓷窑遍布南北,产品种类繁多,制瓷技艺精湛、白二系,黑瓷、青白瓷、彩瓷也在民间广泛流行,形成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第二单位为“三晋窑火”,展现了独特的三晋陶瓷;第三单元为“国瓷天工”展示了元代和明清时期制瓷技术的成熟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占据首要地位。

华夏印记:华夏印记”展现了晋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华夏印记”分为了“青铜先声”率土内外”赫赫晋邦”三个单元,展现了陶寺文化和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和发源地陶寺遗址展示了最早的王权和国家形态,与古代历史上传说的唐尧时代相吻合。夏商周时期,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支撑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金从周朝开始分封“百里小国”最初吸收了周边诸侯国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晋文化。

礼乐春秋:礼乐春秋”解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显著特征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礼乐春秋”分为“钟鸣鼎食”我武惟扬”立身以礼”礼通四方”赵卿之制”古韵新风”六个单元,收藏的是出土的代表礼乐文化的青铜乐器、礼部和大量的车马、各种功能的武器和青铜器。

技艺模范:技艺模范”展示了古代范青铜的智慧。技艺模范”被分为“冶石成金”殊途同工”执简驭繁”铸物象形”错彩镂金”五个单元展示了青铜铸造的独特成就和魅力。山西发现了许多铜矿、冶炼和铸造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揭示了一条近乎完整的青铜工业生产链。其中,侯马铸铜坊范铜器的技术成就达到了青铜器时代的顶峰,形成了晋式,铸铜的艺术造型巧妙,纹样独特。

赴外展览

丝绸之路的传说——玉洪墓石堆展:2013年8月22日至11月10日,《丝路传奇——虞弘墓石椁展》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展出。《丝路传奇——虞弘墓石椁展》由中国山西博物馆和新南威尔士国立美术馆联合举办。以山西太原玉洪墓出土的石棺为主体,北齐为辅、隋代出土文物29件(组)山西博物院赴澳大利亚展出的文物,向世界艺术再现了1500年前的晋阳(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发达的经济政治面貌和繁荣的文化交流。

山西古代艺术展:2016年11月22日至2017年2月27日,《山西古代艺术展》在俄罗斯莫斯科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展出。《山西古代艺术展》由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山西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了119件来自中国山西博物馆的藏品(组),其中一级文物21件(组),分为“三晋与贵族礼仪之源”日常用具和生活艺术”和“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三个部分,展现了金文化独特的地域特色、古代山西人的生活、中国人民大学精神信仰与艺术审美。

临时展览

湘魂——中国古湘文化展:2021年2月4日至5月18日,《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楼临时展厅展出。中国古代香文化展通过160多件藏品,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香文化的传承。最初的香火文化与祖先燃烧草药的祭祀习俗有关,现在很多遗址和遗迹里都有很多香料。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树脂香料开始传入中原;同时,原产东方的麝香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香料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宗教和文人的推动下,从宫廷到街头,人人都学会了香火。各种香料被广泛使用、各种香烛应运而生,各种情感被赋予其中。从隋唐到宋元再到明清,湘文化越来越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祭祀、庙堂、书房里随处可见香影。

追踪——郭蕊文物展:2021年5月18日至7月25日,《追迹——芮国文物精华展》在山西省青铜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展出。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揭秘芮国”将郭蕊的历史发展与文献和实物相结合。单元25根据质地和功能分为“器以藏礼”钟磬和鸣”金玉璀璨”金戈铁马”等四个部分,再现了郭蕊的庄重典雅和辉煌。郭蕊在周初被封,生活在西周、春秋初期,在诸侯争霸中被秦国所灭,存活了近400年。然而,史书对此却鲜有记载,散落的青铜器也让郭蕊迷失在历史的深处。2004年,山西绛县衡水蜀国墓地出土了几条腰带“芮”青铜器铭文显示了郭蕊西周中期的空白历史;2005年,数以万计的郭蕊遗物在陕西韩城梁代村遗址诞生,春秋瑞气重归人间;2018年,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展现了已故郭蕊的辉煌,郭蕊的面貌一次又一次“追迹”中越来越清晰。

山西博物馆昭明——铜镜展: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3月13日,《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在山西省青铜博物馆二楼临时展厅展出。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天工开物”,主要展示了齐家文化到西周时期,铜镜在宗教方面的表现、祭祀和其他仪式的作用。整个展览介绍了铜镜从贵族日用品逐渐进入普通人生活的过程,也展示了铜镜的风格、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的变化。铜镜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它逐渐消失在人们 直到19世纪玻璃镜子的普及。先秦时期,铜镜只有贵族享用,秦汉以后逐渐流行。宋代以前,铜镜是用青铜制作的,到了宋代,开始用黄铜铸造。造型以圆形为主,年代越晚造型越丰富。镜面经过打磨抛光来补妆,镜背五颜六色的装饰图案成为不同时代的创意、文化艺术的载体。铜镜不能只看脸、衣着得体,古人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东周就有“以人为镜”以为,汉朝所提倡的“君子三鉴”唐太宗和魏徵的故事流传千年,《资治通鉴》表达了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现“山西博物馆昭明——铜镜展”选取医院收藏的近200件铜镜,按年代顺序分为四个单元: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花如镜、照见生活。

重要馆藏 编辑本段

山西博物馆馆藏50多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129件(组)古籍有11万多册。藏品主要来源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和近百年的收藏积累,尤其是青铜器、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青铜器上有一只鸟的雕像、胡傅酒樽、兽形觥、彩绘雁鱼铜灯等;瓷器包括庙底沟的彩陶壶等等;玛瑙串包括黄流朱利安川佩等;石雕包括于洪 的坟墓、侯马盟书等。

鸟尊:鸟尊是西周的文物2000年,曲沃县赵蓓村金猴墓地114号出土第一代晋侯谢墓。鸟像的整体造型是一只背立的凤形鸟凤凰的尾巴弯成象头,与腿形成三点支撑它高39厘米,长30厘米.5厘米,宽17.5厘米。鸟雕像的盖子和腹部底部铸有铭文“晋侯向佐太史堡尊邑”

胡傅酒樽:胡夫酒瓶是汉代文物,1962年在右玉县大川村出土。全身镀金和喷漆,高度34.7厘米,口径65.5厘米,画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胡夫 的酒瓶上刻有铭文“阳阴城的胡夫青铜酒瓶重120斤,江面平了三年(公元前26年)造。酉阳和殷诚都是西汉时期隶属于雁门县的县酉阳位于金英县北部,殷诚位于朔州市东南部。

兽形觥:兽形头骨为西周文物,2006年在绛县衡水墓地出土。高29厘米,长30.5 cm,方形,龙头盖,腹壁略弯。水龙头张着牙齿,嘴唇上装饰着蛇的图案封面饰以龙纹兽面,口沿下方饰以花冠凤鸟、长冠凤凰和弯曲的龙图案。器身四壁圈足饰有内卷角大兽脸长冠凤鸟,均饰以雷纹。在主图案之上,用阴纹雕刻花卉,形成三层花卉,奢华富贵。此为倗国铜器。

彩绘雁鱼铜灯:彩绘雁鱼铜灯,国家一级文物,公安机关移交。高58厘米,长40厘米。鹅的脖子通过母嘴与灯体连接,鱼体与鹅的脖子连接、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板附有把手,可自由转动,板的下圆脚套在鹅背的直口处。当灯点亮时,燃烧形成的灯烟会通过鱼和鹅的脖子传导到有淡水的鹅身上,具有减少污染和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而且灯的照明方向可以随意调节。这种雁鱼灯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但体积如此之大,工艺如此精致,实属罕见。

庙底沟彩陶罐:庙底沟彩陶缸是一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1989年在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高45厘米,直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表面抛光的泥红色陶器。小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小腹内收小平底,上腹以黑色涂画的弧线和圆点组成的花卉图案。巨大完整的形状。它是仰韶沟式文化寺庙的典型遗迹。

六璜联珠串佩:黄流朱利安传佩是西周时期的文物1992年,曲沃县赵蓓村金猴墓地31号墓出土大黄长16厘米,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腔内上端在脖子以上,下端在腹部以下,共408件。由绿色料珠、红玛瑙珠连6块玉黄,自上而下排名第一、2件,白色,刻有空心龙图案,3号、四件饰有龙纹,第六件为明玉,白中带黄,刻有镂空龙纹。坟墓的主人是侯金先夫人。

虞弘墓石椁:于洪 墓为隋代文物,高217厘米,长295厘米,宽220厘米。1999年,太原市郭旺村开村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体仿木结构的三开间山顶休息房。白色大理石,由底座制成、椁身、顶部三部分,和八个石狮子支持石棺材。石椁内外雕琢彩绘,由宴会等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设计中的人物深眼睛,高鼻子,黑头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以及他们的服装、器皿、乐器、舞蹈花卉树木等都有强烈的中亚和波斯风格,部分画面有祆教内容。展示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中亚渔民于洪在北齐时进入中国,在北齐工作、北周和隋朝。

侯马盟书:侯属春秋文物,1965年-1966年,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中出土了玉器、石盟书有5000多件,大部分是圭形,最长的有32厘米,也有圆形不规则的。这些诗大部分是用朱的钢笔写的,少数是用墨水笔写的。有656个可识别的字符,从200多个单词到不到10个单词不等。内容可分为主盟誓词、宗盟类、委质类、有五类,比如那氏,诅咒。关于主要盟友和宣誓时间有不同意见大多数学者认为侯马 氏誓约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赵氏家族持有的一份誓约文书,如实记录了晋代后期各强族之间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金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誓制和古文字意义重大。

学术研究 编辑本段

学术委员会

山西博物馆有专门的设施“山西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以协助元老院的研究、业务工作;审批学院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拟资助科研项目的出版;监督博物馆承担的项目;按照评聘结合的原则,评聘我院专业人员职称;学院科研成就奖;组织各种学术活动,聘请相关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促进文化和文化机构学术工作的信息交流和组织联系。

专利发明

2021年,山西博物院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申请了两项纸质文物保护技术国家专利:一种修复古代书画文物折痕的方法”和“一种保护古代纸质文物的增强剂及其用途、制备方法”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发明。

科研项目

山西博物院积极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承担国家科研课题和项目10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出版图书14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积极推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2021年至2023年,协助省内文化艺术单位成功申报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00余项、45个预防性保护项目;完成保护修复工程50余项,山西文物收藏单位近5000个(套)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和保护、近3000件(套)文物的保养;40多座壁画墓的搬迁和保护。

所获荣誉 编辑本段

2007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院参与评估“晋魂”主题基础展获奖“第七届国家博物馆十大展览”称号。

2007年6月8日,山西博物馆获奖“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5月18日,2013年山西博物馆“5·18国际博物馆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的是“2013年最具创新性的博物馆”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山西博物院受邀参展“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并获“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创意产业精品展”二等奖。

2015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馆“印度 美国洛杉矶县美术馆收藏的印度文物 World ——展”荣获——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全国博物馆十大展览奖。

2019年8月27日,山西博物院获得“第五届全国十大文化艺术产品和服务奖”

2019年12月3日,山西博物院获得“2019年文博十大创新”奖项。

2020年11月9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党委授予山西博物馆安保部第五届“全国119个先进集体”

2021年8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授牌陕西省博物馆“一种修复古代书画折痕的方法”和“一种保护古代纸质文物的增强剂及其用途、制备方法”两项发明专利。

2021年10月20日,山西博物院北齐壁画修复工程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文物藏品修复工程”

2021年11月24日,山西博物馆《三组红色文物讲述山西共产党人的故事》被中国文物报社授予、中国教育电视台协办“十大文化社会教育案例宣传推广活动”——“文化和社会教育的优秀案例”。

2021年12月15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2021年全国十大文物藏品修复工程推介活动”山西博物馆获奖“2021年全国十大文物藏品修复工程”。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六祖坛经    下一篇 观音阁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