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生物动物   

大杓鹬

大杓鹬(学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别名红腰杓大杓鹬、老油瓶是一种大型涉禽,属于狙击手属。体长53–66厘米,是最大的大杓鹬,体重390-1350克,雄性成鸟平均比雌性成鸟轻110克。雄性成鸟有黑色的眼睛和向下弯曲的长嘴,呈深棕灰色。上体深褐色,羽缘白褐色。腿长,脚蓝灰色。两性相似。

大杓鹬在俄罗斯繁殖,东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滨海边疆区和蒙古东北部。他们大多数在澳大利亚过冬,其余的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西兰过冬。繁殖栖息地通常是开放的苔藓、中位沼泽、苔藓地衣沼泽、潮湿的草地和小湖边。非繁殖栖息地包括河口、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沙滩等沿海地区。它是一种杂食性鸟类,有益于农业和林业。

2000年,大杓鹬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上市。2015年《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上市(CMSI。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上市.1,等级为濒危(EN)202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大杓鹬体长53–66厘米,是最大的大杓鹬,翼展110厘米,体重390磅-1350克,雄性成鸟平均比雌性成鸟轻110克。雄性成鸟的眼睛是灰色的,先有蓝灰色的眼睛,后有黑色的眼睛;喙长且向下弯曲,呈深棕灰色,雌鸟的喙是涉禽中最长的,约为18.4厘米;下颌骨的底部是粉红色的。上体深褐色,羽缘白褐色。颈部、胸部为白色至黄白色,有长羽缘,胸部有深棕色细条纹。背部、翅膀、臀部、尾巴是棕色的,带有深棕色条纹。初级飞羽有深褐色的外稃和灰褐色的内稃,内稃上有锯齿状的白色横向斑点;第一、第二根初级飞羽是干的和白色的,顶端是浅棕色的,从4-从5片开始,外侧有白色的横斑,内侧越明显。上尾的羽缘宽而呈红褐色,下尾呈灰白色。腿长,脚蓝灰色。两性都差不多幼鸟的上半身有较宽的白边,下半身有较细的条纹。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大杓鹬在俄罗斯繁殖,东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滨海边疆区和蒙古东北部。约75%其中10的大杓鹬在澳大利亚越冬,其余的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新西兰过冬。在中国,一些大杓鹬在东北繁殖,一些在台湾省越冬。

栖息环境:在繁殖季节,大杓鹬主要生活在开阔的苔藓中、中位沼泽、苔藓地衣沼泽、潮湿的草地和小湖边。在非繁殖季节,大鲵主要栖息在河口、树林沼泽、盐沼、潮间带泥滩、海滩等沿海地区,尤其是有大量海藻的草原、红树林附近的盐沼或海滩。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大杓鹬是一种杂食性鸟类。在繁殖区,它们主要捕食甲虫和苍蝇幼虫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在秋季迁徙期间,它们也吃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在非繁殖区,它以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优先选择螃蟹和小型软体动物,以及其他甲壳类动物、蠕形动物为食。是农林益鸟。大杓鹬捕食时,喙向下挖掘或啄地面,通过视觉或触觉寻找猎物,喜欢在沉积物较软的潮间带泥滩捕食。细嚼慢咽。吃大型猎物时,要一块一块吞下,有时还要把猎物洗干净。鸟喙长度的不同导致了雌雄鸟捕食能力的差异通常,雌性独自觅食并保护觅食区;雄性成群捕食,有时多达100只。大杓鹬倾向于选择在有水的栖息地觅食,甚至对觅食点表现出较高的忠诚度,在觅食时也表现出较高的专一性。例如,螃蟹是韩国唯一的食物 董娜南部河口湿地迁移站;在英国泰马河(Tamar)螃蟹是它的主要食物。可能是因为大杓鹬的喙很长,可以以埋得更深的螃蟹为食,并且有能力处理更大的螃蟹。

大杓鹬大杓鹬

节律行为:大杓鹬是候鸟,经常成群迁徙。秋季迁徙通常是从6月到11月,沿着千岛群岛、库页岛、乌苏里兰、韩国、日本、菲律宾部分地区、东苏门答腊和婆罗洲沿海岸迁徙,一般在11月抵达澳大利亚南部。春季迁徙通常发生在3月中旬至6月初,但澳大利亚东海岸种群的北移时间更早,通常为2月至4月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大杓鹬在迁徙过程中似乎绕开了东海岸,更多的雌性大杓鹬可能会迁徙到南极洲。在中国,大杓鹬通常在4月到达东北繁殖地,并在9月下旬前往南方迁徙。

社群行为:大杓鹬经常在夜间或休息时成群聚集,在繁殖期成对活动。

警戒行为:大杓鹬胆小行动缓慢且安静如果有人靠近,他会立即离开。

鸣唱行为:大杓鹬听起来像白腰大杓鹬(拉丁名Numenius arquata),但更平、更深、更长,似“hoo ii nn”迁移时,发出更多的音调;在飞行中,歌声比白腰大杓鹬更有力更刺耳;活动时或惊吓起飞时个体间的接触经常传出“会儿-会儿”的声音。

其它行为:大杓鹬飞行时,翅膀鼓动得很慢,但飞行速度很快。成群飞行时,它们经常排成一行“V”字形,落地时经常滑翔。它的活动是不断地抬头和伸长脖子,长时间站在一个地方。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大杓鹬的繁殖期是4-7月。在4月中下旬,它们被配对并飞行求偶。筑巢时间从5月初到6月下旬,通常在2-3对小群落在沼泽的小土堆上筑巢,通常靠近野生浆果生长的地区鸟巢相对简单,周围是干草,底部用干草和树枝做内衬。巢内平均有4枚卵,卵呈梨形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带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的鸡蛋大小为66-72.2毫米×45.6-48.1毫米。它的潜伏期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什丘奇 山脉约为12天。大杓鹬的成熟时间比大多数滨鸟长,可能是3-4岁才开始繁殖。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

在菲律宾,1992年有457只大杓鹬,1993年有75只。在中国,1992年有64个,1993年有10个。在澳大利亚,大杓鹬的数量一直在稳步下降,从1992年到2008年,莫顿湾的数量增加了2.4%的速度下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塔斯马尼亚州减少了65%以上;1983年至2007年间,澳大利亚的49处遗址数量减少了40%西北部的人口也减少了。此外,韩国和日本的人口新万金从2006年到2008年减少了32.6%约1800只)。

2006年,国际湿地组织(Wetland   International)据估计,全球大杓鹬的数量为3.80,0002015年,全球数量预计约为3.2万个,其中澳大利亚有2个.8万只。2016年,大杓鹬的数量预计会减少。

致危因素

黄海中途停留的损失被认为是东亚-黄海栖息地的丧失可能是大杓鹬面临的主要威胁,因为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的大杓鹬数量下降了。从1964年到2014年,黄海潮间带生境的损失率估计高达65%每年的栖息地丧失率可能超过1%由于黄海周围的人口不断增长,预计栖息地的丧失将持续下去。此外,大鲵的筑巢和觅食地点受到干扰,韩国迁徙的中途停留点受到污染,导致食物供应减少,这可能威胁到大鲵的生存。

保护级别

198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单。

1988年,大杓鹬在《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上市。

2000年,大杓鹬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上市(第133项)

2020年,大杓鹬鸟在《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上市(CMSI。

2016年,大杓鹬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上市.1,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大杓鹬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琴鸟    下一篇 黑白兀鹫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