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背兀鹫
白背兀鹫(学名:Bengal gypsum),别名印度白背鹭、拟兀鹫、白腰秃鹫,属于鹰科秃鹫属。白背秃鹫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如印度、缅甸、泰国;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省。它们主要栖息在山脚下开阔的低丘和平原上,冬天经常去小城镇和附近的村庄。白背秃鹫主要以牲畜和动物尸体为食,经常单独或成群觅食。
2021年,白背秃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度濒危(CR)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白背秃鹫的平均身长为83-89厘米,口峰7.1-8.1厘米翼展205-220厘米,尾长21.7-23.2厘米,跗跖10.8-12.4厘米。体重3.5-7.5公斤,女性体型大致相同。白背秃鹫飞行姿态沉重,但耐力相当。飞行时,从底部观察,白色的翼羽和白色的项圈与近黑色的飞羽和深棕色的下半身形成对比,翅膀略呈'V'形在高空翱翔。
白背秃鹫 它的头部和前颈部是灰色的,几乎是光秃秃的,只有一些像头发一样的黄色细羽毛在走路,后颈部有一簇簇肮脏的白色羽绒羽毛;肩部、肩间部、翅膀和尾巴为黑色,次级飞羽和内部初级飞羽为浅色,颈簇短而蓬松,颈后部的羽毛呈针状,颜色为浅黄褐色至纯白色,背部为黑色,下背部为黑色、腰白,尾短,尾圆。白背秃鹫虹膜呈黄褐色或浅褐色,嘴呈深铅色或铅绿色,嘴峰呈灰色或黄白色,蜡膜亮黑色。前胁、翅膀下的羽毛腋羽和腿羽是白色的、胸、腹部和尾部覆盖着深棕色的羽毛,羽毛轴线较浅。脚和脚趾上的铅绿色或铅灰色到几乎黑色。年轻的白背秃鹫的身体羽毛主要是棕色的,主要的飞行羽毛是深棕色的,下背部、腰部和翅膀下方的羽毛也是棕色的,其余部分与成年鸟类相似。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白背秃鹫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如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在阿富汗东南部和伊朗也有记录在中国,它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部和西南部。
栖息环境:白背秃鹫多栖息于热带开阔低地,如低山丘陵和平原耕地,经常出现在人类居住区附近的城市、城镇和村庄的海拔也高达2500米。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行为方式:白背秃鹫是一种群居动物,常年群居,通常与其他秃鹫物种生活在一起。白背秃鹫主要以地面为食,但在树上和悬崖上栖息和筑巢。它们大部分时间在天空中盘旋寻找动物尸体,在树上停留或吃完后在水边喝水。露出的头部和颈部可以轻松地将头部放入死亡动物的腹腔中,而不会污染羽毛。它的脖子上有一个长长的羽毛项圈,在吃尸体时起到防止羽毛弄脏的作用。白背秃鹫有敏锐的视觉,可以定位尸体。它们的飞行速度在每小时15到17公里之间,但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7公里。它们可以翱翔到2743米,但筑巢高度不会超过1066米。
鸣声行为:白背秃鹫以各种方式发出呼噜声、嘶嘶声和尖叫声交流,雌性通常在交配时发出很大的声音、令人不愉快的叫声孵化中的秃鹫可能会发出嘶嘶声,偶尔在进食或在巢穴中也会发出嘶哑的声音“呱呱、嘶嘶”声音,当我看到尸体时,我尖叫起来。
饮食习性:白背秃鹫通常主要以动物尸体为食,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和动物,但当食物贫乏饥饿时,也会吃一些活体动物,如小型哺乳动物和较大的昆虫。还有一些白背秃鹫在垃圾桶里获得食物在印度,白背秃鹫主要吃牛和人类遗骸。
觅食习性:白背秃鹫经常独自在开阔的低地飞行寻找食物,偶尔也会去1500米的荒山和裸露的岩石上寻找动物尸体。经常与其他食腐动物为伍。发现尸体后,分散寻找食物的白背秃鹫迅速聚集起来它们用喙撕开肉,然后开始吃尾巴附近的软肉。尖叫和打斗,踢翅膀赶走其他秃鹫,很快尸体就被啄走了。当当地只剩下一堆骨头时,白背秃鹫就会散去。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求偶交配:白背秃鹫是一雌一雄的系统雌性和雄性都通过在繁殖区周围缓慢飞行来吸引配偶,它们的翅膀靠得很近。它们的交配通常发生在巢穴中或非常靠近巢穴的树枝上。
筑巢:白背秃鹫的第一阶段 繁殖就是筑巢它们通常在城镇或村庄附近的树林中的高大树上筑巢,很少在开阔的农田地区的树上筑巢。它的巢通常离地面2到18米,在一棵栖木上可以观察到多达15个大巢。白背秃鹫经常成对一起筑巢,间距很近,有时也会成对单独筑巢筑巢的树必须有间隔良好的树枝,以便有活动的空间。通常,雄性收集树枝,雌性整理树枝筑巢。在没有外界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白背秃鹫的巢穴可以使用很多年。
繁殖育雏:白背秃鹫的繁殖期为11月至次年3月,每窝产1个蛋,偶尔产2个蛋卵为白色,通常无斑点,有时有红褐色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85.5毫米×64.2毫米。外壳厚而坚固,用于孵化期间的保护。有些鸡蛋是椭圆形的,而有些可能是球形的。雌雄鸟轮流孵蛋,孵化期为45-52天。刚孵出的幼崽很小,大概15厘米左右。鸡是晚熟的,孵化后由公母双方喂养。喂食时,父母给幼鸟带来一具尸体,每天喂它几次。大约15天后,几乎没有父母的照顾。筑巢约90天后,雏鸟离巢。白背秃鹫的平均寿命是17岁.2岁。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种群现状
在20世纪90年代,白背秃鹫的数量在其分布范围内急剧下降;大约在2010年,印度和印度的下降趋势s分布面积缓解,随后白背秃鹫数量保持稳定或继续增加,2019年约为6000只;尼泊尔2002-2011年,人口每年减少145%到2015年,大概会有2000家;柬埔寨2004-2010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2010年-2016年,从201家下降到109家;2016年孟加拉国约有260个,2017年不丹和巴基斯坦有250个-350只。2021年,全球白背秃鹫总数量约为6000只-9000只个体。到2021年,白背秃鹫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动物尸体中的药物残留是白背秃鹫死亡的主要原因。白背秃鹫经常吃用双氯芬酸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处理过的牛和水牛的尸体,但它们可以 t清除双氯芬酸和其他有毒的非甾体抗炎药,这最终导致他们肾衰竭和死亡,导致人口急剧下降。酮洛芬是一种在印度特别是孟加拉国使用的兽药,对白背秃鹫也是致命的。此外,一些农民在养虾场掩埋动物尸体或将其用作食物,这可能导致秃鹫的食物供应减少,从而导致其数量减少;同时巢穴破坏、人类狩猎、投毒、森林砍伐、触电、与能源基础设施的碰撞也是白背秃鹫数量下降的原因。
保护级别
2021年,白背秃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名录(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极度濒危(CR)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白背秃鹫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白背秃鹫被列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保护措施
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政府于2006年通过立法禁止兽医使用双氯芬酸,孟加拉国于2010年跟进。印度药品管理总局的一封信警告70多家制药公司不要以兽用形式销售双氯芬酸,并在人用双氯芬酸容器上标注“非兽医用途”2008年以来孟加拉国兽药商店中双氯芬酸的可获得性-2009年100起%下降到2011-2012年53人%SAVE(拯救亚洲秃鹫免于灭绝)提出了秃鹫安全区的概念,可以为珍稀鸟类提供安全的环境。
相关人员已经在白背秃鹫活动范围的各个部分做了卫星标记,以改善它们的活动、觅食范围、网站保真度等,并帮助制定适合这一物种的保护策略。白背秃鹫被列入猛禽谅解备忘录的第3类(Raptor mou category 3)联合国《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和II。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