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草鹛
棕草鹛(学名:Babax Kosloy),是一种中等大小的犬齿鸟科鸟类。体长27.5-30厘米,重量100-125克。雄鸟从额头到枕骨都是棕色的,头是灰色的,眼睛先黑,虹膜黑,嘴巴黑。上体棕褐色。颏、喉部为灰色或棕白色,下半身的其余部分为棕栗色,胸部、腹部两侧有棕栗色纵条纹,脚为黑色,两性相似。
棕草鹛为中国特有,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海拔3650-4500米。主要栖息在山谷的阳坡、灌木林,如森林边缘,有时在农田里移动、村庄很少进入茂密的森林。它是一种杂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等动物为食,以草籽为食、青稞等植物性食物。
2000年在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上市。2016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上市.1,等级为近危(NT)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棕草鹛体长27.5-30厘米,重量100-125克。虹膜呈深棕色,嘴是黑色的,脚是黑色的。命名亚种的雄鸟从前额到后枕部都是棕色的,头侧为灰白色,首先是黑色的眼睛,脸颊为灰棕色,耳羽为棕色,部分羽毛为灰棕色。颈部呈褐色,羽缘灰而宽。上体褐色,背羽色较浅,羽缘褐色,腰部变为浅灰棕色或灰棕色。翅膀上覆盖着棕色的羽毛,外肢很轻,飞羽也是棕色的。颏、喉棕浅灰色;胸、腹棕栗色,胸、腹部两侧有棕栗色纵条纹,腹部为纯灰棕色,小腹为灰白色;腋羽和翼下羽是棕色的。尾部覆褐色羽毛,尾部覆褐色羽毛,均有浅褐色横条纹,羽毛边缘呈灰褐色;覆腿羽棕色。
雌雄鸟都很相似,但雌鸟的脖子上有厚厚的棕色栗子色,上半身更棕色,翅膀和尾羽比雄鸟更暗。Yuqu亚种的翅膀上覆盖着厚厚的栗棕色和飞行羽毛、尾羽均为栗棕色,下半身条纹较浅。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棕草鹛为中国特有,分布于西藏、青海、在四川,这两个亚种以唐古拉东部支脉和塔南塔翁山为界被命名的亚种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而玉曲亚种则分布在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
栖息环境:棕草鹛生活在海拔3650的地方-4500米河谷的阳坡、林缘、阶地柏树(Juniper sp.林及木本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 )和刺忍冬(Lonicira hispida)等灌丛中。有时它也活跃在农田里、村庄很少进入茂密的森林。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棕草鹛是杂食性鸟类,主要是叶甲虫、鞘翅目成虫、鳞翅目幼虫等昆虫吃,吃草、青稞等植物性食物;在地面和低矮的植被上觅食。
社群行为:棕草鹛是留鸟,经常独居、成对或成3-5只小群活动。它通常在地面和灌木丛中活动,大多数是陆生的,有时栖息在树木和灌木丛中。
防御行为:棕草鹛警觉行动敏捷,通常不唱歌。受到惊吓后,他比平时更爱尖叫当他看到有人靠近时,他迅速逃到地上。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筑巢产卵:棕草鸮的繁殖季节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为一夫一妻制。巢由树皮、细长的灌木是编织,根据地面0.8-1.7米。在澜沧江上游发现了三个鸟巢,两个在柏树上,一个在云杉树上茂密的针叶树树冠可以提供良好的隐蔽条件。窝卵数2-4枚,大小29.3毫米×21.3毫米。
育雏生长:棕草鹛有合作繁殖行为,助鸟数量通常为1只-4只。至少由两只成鸟进行孵化,孵卵期为13-14天。每只成鸟的孵化时间差异很大,短则3分钟,长则224分钟,平均31分钟。合作群体中的所有个体都参与到养育雏鸟的工作中,比如清理巢中的粪便、观察人类、抵御入侵者和喜鹊、乌鸦等外敌。带回巢中喂养雏鸟的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包括成年昆虫、毛毛虫、昆虫蛹等,还有一些植物果实。雏鸟最迟在八月离巢。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物种现状
2016年,棕草鹛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数量很少。澜沧江上游的森林植被被砍伐,生态系统稳定性长期下降,不利于棕榈草的长期生存,预计种群数量将下降。
保护级别
2000年在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上市。
2016年棕草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上市.1,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棕草鸮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为近危(NT)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被评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