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生物动物   

羽裂星蕨

羽裂星蕨(Microsorum insigne (Blume) Copel.,又名韩克星蕨、箭叶星蕨、扩展羽裂星蕨,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日本、印度马来西亚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 、台湾省等南方地区,喜欢生长在森林旁的岩石上或山坡的阔叶林上,喜欢温暖的亚热带或热带气候,不耐寒,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生物群落中。

羽叶蕨是水龙骨科植物(Shuilong orthopedics  )星蕨属(Microsorum )羽状蕨的根茎或石生植物,根茎短,叶稀疏或近叶,羽裂星蕨近圆形或长圆形,有豆状孢子,周壁浅瘤状,具球形粒状纹饰。

羽裂星蕨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物质,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也可作为绿色蔬菜食用。羽裂星蕨在东南亚和中国主要作为中草药栽培根据《中药大辞典》,羽裂星蕨为水龙骨科全草;性味苦、涩、平;主治关节痛、跌打损伤、疝气、无名肿毒。

目录

物种分类 编辑本段

一些属于羽裂星蕨属的植物被归入羽裂星蕨属(拉丁名细唇龙 翼龙 (Blume)  Fraser-Jenk)羽裂星蕨与羽裂星蕨属关系密切,因此仅通过形态特征对蕨类植物进行分类是非常困难的通过重建羽裂星蕨的系统发育树,羽裂星蕨没有被归为羽裂星蕨属的一员,但仍然是羽裂星蕨属的一员。在国内,钱首先对该植物进行了鉴定,凭证标本保存在云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植物标本室(号码09051501)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羽裂星蕨是水龙骨科羽裂星蕨属的根茎植物或岩生植物,株高为0.4-1米。

羽裂星蕨羽裂星蕨

茎:根状茎厚而短,横向,肉质,密被须根,并且稀疏地被鳞片覆盖;鳞片浅棕色,卵形至披针形,基部宽圆,筛孔密集。

叶:叶疏生或近生;一度羽状或分叉,有时单叶,叶柄长20-50厘米,稻草色,干燥后其上有凹槽,龙骨状横截面,两侧有翅,向下延伸至基部,基部稀疏鳞片,向上光滑;叶片卵形或长圆形,长20-50厘米,宽15厘米-30厘米,羽状深裂,叶轴两侧有宽约1厘米的宽翅;裂片1-12对,对生,斜开展,线状披针形,有一对较大的基部,长15-30厘米,宽4-6 cm,顶部渐细或短渐细,底部稍窄,整体或略呈波浪状,其他各对向上逐渐缩短,末端裂片与侧裂片相同;单叶长圆形,全缘;主脉两侧凸起,侧脉明显而曲折,达到距叶缘仅2/3处小静脉呈网状不明显,所含小静脉单支或分叉;叶纸质,干燥后绿色,两面无毛,近无鳞。

羽裂星蕨群:羽裂星蕨近圆形或长圆形,小而散,着生于叶网状脉的连接处,有时沿网状脉延伸并有所收敛。孢子呈豆状,周壁呈浅瘤状,有球形颗粒纹饰。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羽裂星蕨在中国和江西均有分布、福建 、台湾、广东 、广西 、海南、香港、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日本、尼泊尔不丹、印度、越南、马来西亚、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集自爪哇。生于林下沟旁或山坡阔叶林下的岩石上,海拔600-800米。

生长习性 编辑本段

羽裂星蕨喜温暖的亚热带或热带气候,不耐寒,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生物群落中,喜潮湿、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植被覆盖率高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

繁殖方式 编辑本段

羽裂星蕨主要依靠孢子繁殖要人工繁殖它,需要先收集孢子,刮去成熟叶片羽裂星蕨中的孢子,放在干净的玻璃皿中,消毒备用;筛选颗粒较小的泥炭土作为基质,消毒灭菌,分装于陶罐中,浸泡于托盘中;孢子均匀地分散在基质上,并用玻璃罩覆盖。培养长出孢子体小苗后即可进行移栽。

价值用途 编辑本段

食用: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羽裂星蕨可以作为一种绿色蔬菜食用,并含有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粗纤维可以固化、干制、罐头加工、原蕨苷加工、护色加工等吃法,其中,腌制最为常见。

医疗药用:羽裂星蕨在东南亚和中国主要作为中草药栽培根据《中药大辞典》,羽叶蕨为水龙骨科植物的全草;性味苦、涩、平;主治关节痛、跌打损伤、疝气、无名肿毒。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加布里埃尔·保利斯塔    下一篇 黑风藤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