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团头鲂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F á ng)是鲤科团头鲂属的一种鱼类。又名武昌鱼、鳊鱼[biān]、鳊鱼等。身体扁平,呈长棱柱状。背部凸起明显。小脑袋,小嘴巴。身体青灰色,侧面有几排相交的纵纹,鳍灰黑色。成年个体体长可达46厘米,体重可达5公斤。

团头鲂是一种食草鱼类。喜欢静水,通常栖息在有淤泥和水生植物生长的开阔水域的中、下层。冬季在深水中越冬。大中型湖泊自然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水产养殖分布在全国各地。团头鲂2~3岁性成熟,自然环境下产卵期为每年5 ~ 6月。受孕卵数一般在8万~ 55万。鸡蛋是粘性的,小的,浅黄色,略带绿色。一至二龄生长最快。当年鱼的平均长度为18厘米,第二年夏季鱼的平均长度为29厘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可饲养至100克左右。

因其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已成为我国主要养殖鱼种之一。主要优良新品种有浦江1号、华海1号和浦江2号..2019年,我国团头鲂养殖产量达到76.28万吨,在我国淡水鱼产量中排名第七。

目录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团头鲂体长可达46厘米。最大的个体可达5公斤。身体高而扁平,呈菱形。背部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色,鳍灰黑色。体侧各鳞片基部呈灰黑色,边缘黑色素稀少,使整个侧面呈现一排排紫黑色条纹。

体长是身长的2.1 ~ 2.4倍,头长的4.0 ~ 5.2倍。后脑勺凸起。小脑袋。口位时,口裂较宽,上下颌骨曲率较小,角质边缘较薄。咽骨宽而短。下咽部的齿侧扁平而长。鳃耙短且稀疏排列。挺胸。腹鳍底部和肛门之间有腹肌。第三背鳍无分支,鳍为光滑坚硬的棘。臀鳍长,无棘,起点在背鳍基部后方下方。尾鳍深深分叉,上下叶长度差不多,末端略钝。被膜圆形鳞片较大,背部和腹部的鳞片比体侧的鳞片小。侧线完成。

雌雄差异:在繁殖季节,雌雄鱼都具有准性特征。雄鱼的头部、胸鳍、尾柄、背部出现大量“珍珠星”,手感粗糙。腹部很窄。轻轻按压睾丸,乳白色的精液就会流出来。一般雌性无偶像化或仅有少数眼和背,腹部肿胀柔软,泄殖腔微肿突出。此外,雄性胸鳍的第一鳍厚而略呈波浪状,而雌性胸鳍的第一鳍薄而直,也可作为非繁殖季节的区分标志。

分布栖息 编辑本段

分布范围:团头鲂原自然分布于长江中游的一些大中型湖泊,如江西的梁紫湖、泥塘湖、东湖、马华湖、鄱阳湖等。现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大中型湖泊,在淀山湖和太湖自然繁殖。水产养殖自20世纪60年代普及以来,到2000年已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它于1984年被引入非洲的刚果河。

栖息地: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主要是一种湖泊物种,见于湖泊和河流中。适宜在静水中生活,通常栖息于淤泥底质土壤和水生植物生长的开阔水域的中、下层。冬季在深水中越冬。繁殖季节迁徙到河边产卵。

生活习惯 编辑本段

觅食行为:食草鱼类。幼鱼主要以枝角类和其他甲壳类为食;成鱼以水生维管束植物为食,主要是苦豆子、轮生红球藻、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也吃少量浮游动物和湖底的一些植物碎屑。在人工养殖中,可以吃配合饲料。4月份开始大量进食,6-10月为育肥期,饲喂强度较大,冬季11月份停止进食。

社群活动:通常,它们独自或三五成群地移动或进食。冬天,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到深水中过冬。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繁育:团头鲂2~3龄性成熟(人工繁殖的母本一般选择3 ~ 7龄)。繁殖期与四大家鱼相似,但晚于鲤鱼、鲫鱼,南方早,北方晚。自然环境中的产卵期为每年的5-6月。产卵期水温为21 ~ 27℃。产卵活动通常在夜间进行,一般在暴雨后一周左右,或连续几个晴天,天气闷热,暴雨即将开始。它们大多在水草茂盛的流水田里繁殖。受孕卵数与其年龄有关,一般为8 ~ 55万,4岁鱼受孕卵数约为30万。鸡蛋是粘性的,小的,浅黄色,略带绿色。

生长:生长速度较快,1 ~ 2岁生长速度最快。当年鱼的平均长度是18厘米;两条夏鱼的平均年龄为29厘米,三条夏鱼的平均年龄为39厘米,四条夏鱼的平均年龄为42厘米。最大个体长度为46厘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可提高到100克左右,第二年可提高到600克左右。除了特别培育的亲鱼,一般很难见到大个体。 

人工繁殖 编辑本段

水产养殖概况:团头鲂食性广,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生长快,抗病力强,成活率高,易捕捞。而且个头小,肉嫩味美,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喜爱。1960年,柯弘文等人开始研究团头鲂的繁殖和饲养技术。从1965年到1972年,已有21个省市繁育成功。1975年在全国推广,成为七种常规养殖鱼类之一。团头鲂是中国水产科学家驯化的第一条淡水鱼。

2000年,上海海洋大学李四法团队经过15年的系统选育,育成了优良团头鲂“浦江1号”,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华中农业大学王为民团队培育出团头鲂“华海1号”。2020年,上海海洋大学邹书明培育出鳊鱼“浦江二号”。

育种技术:主要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湖泊水库放养。其中池塘养殖分为主养和套种养殖两种形式。

育种管理:在池塘养殖中,放养鱼类前需要对池塘进行清理,改善水质。网箱养殖一般设置在较大的水体中,养殖过程中主要投喂颗粒沉性饲料或漂浮性饲料。湖泊、水库要在水生植物丰富的湖泊、水库放养,让放养的团头鲂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和适口的饵料。在团头鲂的养殖过程中,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常见的疾病有轮纹病、指环病、瓜纹病、细菌性鳍腐病、细菌性红皮病、水霉病、肠炎等。可以从鱼种选择、养殖环境保护、科学饲养、加强池塘巡查等方面加强预防。

主要价值 编辑本段

经济价值:团头鲂因其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已成为我国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鱼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团头鲂产量从1980年的4.5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67.8万吨,产值从1984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1.2亿美元。2019年,我国团头鲂养殖产量达到76.28万吨,在我国淡水鱼产量中排名第七。

食用价值:团头鲂富含肉类(77.6%)和脂肪(5.2%)。它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它还含有18种必需氨基酸、无机盐和维生素B1和B2。钙的含量高于常规养殖的鱼。

物种保护 编辑本段

受围湖造田、水污染等人类活动影响,栖息地大面积压缩,其赖以生存的水生植被覆盖率明显降低。此外,过度捕捞进一步加剧了团头鲂的资源衰退趋势,小型化日益明显。

团头鲂团头鲂

到2011年初,我国长江中下游湖泊和河流中的团头鲂种群数量减少。但还是无处不在,所以还没到威胁的程度。根据对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采集的梁紫湖团头鲂标本的研究,群体呈现小型化趋势。中国湖北泥湖建立了团头鲂国家级种质资源库,湖北梁紫湖建立了团头鲂国家级原种场,各地还建立了多个团头鲂优良苗种场。此外,鳊鱼新品种的选育也已开展。

2011年,团头鲂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濒危物种。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大银鱼    下一篇 倭蜂猴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