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所属分类  >  百科词条   

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鱼(学名: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又名王龙鲟,是属于鲟鱼属的一种鱼类。俄罗斯鲟、史氏鲟和胡苏鲟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经济鲟鱼种,是中国、俄罗斯等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经济鱼类。它们的肉质鲜美,鱼卵制成的鱼子酱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广泛应用于食品和烹饪领域。此外,俄罗斯鲟鱼的精巢可用于制作烧伤药物,而干燥的鱼鳔可用于生产强力胶。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的丧失,野生种群的数量受到威胁。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3.1- CRitical (Cr)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23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

俄罗斯鲟鱼体长可达2.2-2.4米,身体呈纺锤形,类似鲨鱼,尾巴弯曲。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在阿塞拜疆、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生活在里海、黑海、亚速海及其相连的河流中;它是溯河洄游鱼类,通常独居,冬眠或洄游时成群活动;主要以底栖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3℃。

为了增加俄罗斯鲟鱼的种群数量,许多国家都实施了放归计划,比如将俄罗斯鲟鱼放归其原栖息地或合适的区域。里海和黑海的一些地方建造了鱼梯,帮助俄罗斯鲟鱼顺利向上游迁徙。此外,还在里海和黑海修建了人工产卵场,为俄罗斯鲟鱼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提高了其繁殖成功率。俄罗斯鲟鱼已被列入泛欧行动计划,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正在开发俄罗斯鲟鱼活体个体基因库,并进行低温保存,以保护和保存这一稀有物种。

目录

特性特征 编辑本段

俄罗斯鲟鱼呈纺锤形,形状类似鲨鱼,尾巴弯曲。成鱼背部灰黑色,浅绿色,有点柠檬黄,腹部浅黄色。幼鱼有蓝色的背部和白色的腹部。成年俄罗斯鲟鱼体长可达2.2-2.4米,体重可达65-115公斤,全长约为头长的5.3-5.9倍,体高的7.1-8.3倍。吻部短而钝,略圆,嘴呈花瓣状,前面有四条触须。大约有15-31条鳃耙不是扇形的。鱼体上有5排骨板,1排背骨板,2排侧骨板,2排腹骨板。此外,俄罗斯鲟鱼身上还有大块分散的星形板,称为小星。俄罗斯鲟鱼的背鳍条大约有18-33条。

分布范围 编辑本段

水域:俄罗斯鲟鱼主要生活在里海、黑海、亚速海以及与之相连的河流,如多瑙河第聂伯河、顿河、库班河、伏尔加河、乌拉尔河、捷列克河等。俄罗斯鲟鱼数量最多的地区是从里海到伏尔加河。

国家:阿塞拜疆、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伊朗、罗马尼亚、土耳其等国家。

栖息地:俄罗斯鲟鱼可以在海洋和淡水中生存。生活在海洋中的俄罗斯鲟鱼属于洄游型,主要出现在浅海沿岸和河口地区。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俄罗斯鲟为淡水定居型,栖息在水流中等至快速的大河中,水深通常在2至30米之间。幼虫通常出现在河流的深处,它们随着湍急的水流向下游移动;稍大一点的幼鲟鱼在浅水中更常见。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适应性:俄罗斯鲟鱼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高。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3℃,最适温度为20-23℃

溯河回游:俄罗斯鲟鱼是溯河鱼类,通常独居,主要在冬眠或迁徙时成群活动。它们有两个迁徙期,一个是从早春到深秋,另一个是冬季。俄罗斯鲟鱼在河里过冬,第二年繁殖。幼鱼会向下游迁徙到觅食地。在里海,俄罗斯鲟鱼的主要觅食区位于北部。冬天,它们会迁徙到里海的中部和南部,可能是为了寻找更合适的觅食地和生活条件。

进食习惯:俄罗斯鲟鱼适应不同季节和环境的食物资源,调整饮食习惯,以满足其营养需求。成鱼主要以底栖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小型鱼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俄罗斯鲟鱼仔鱼主要以端足类为食。俄罗斯鲟鱼口裂小,无咽齿,吞咽能力差。它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来寻找食物,嘴前的触须在感觉和食物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特点导致俄罗斯鲟鱼的摄食时间延长,进食时间较长。

生长繁育 编辑本段

俄罗斯鲟鱼的第一次性成熟年龄,雄性多为11-13岁,雌性多为12-16岁。亚速海俄罗斯鲟一般比其他种群早熟1-2年。初次产卵的雌鱼平均体长1.2米,体重9公斤,产卵周期2-3年。迁徙的俄罗斯鲟鱼在性成熟后会从海洋回游到内陆河流域产卵,然后再回到海洋进行育肥。俄罗斯鲟鱼产卵时会选择水流强劲的又大又深的河流中的石质或沙砾底,水流速度通常在1-1.5米/秒之间,在18℃时,俄罗斯鲟鱼的胚胎离膜约100小时。初孵仔鱼体长10.5-12毫米,孵化后1-3天能主动游动(游向水面或游向下游),孵化后4-6天沉入水底,孵化后7-9天进入外源营养阶段,孵化后10-12天主动以浮游生物为食,孵化后19-45天以底栖生物为食。在高水位年份,约80%的俄罗斯鲟鱼仔鱼顺流而下,才进入主动摄食阶段;在低水位的年份,仔稚鱼可以在河里呆到秋天。俄罗斯鲟鱼的寿命可以达到48年,但由于过度捕捞,已经减少到38年。

人工繁育 编辑本段

孳生地:俄罗斯鲟鱼主要依靠人工繁殖来增加种群数量。俄罗斯鲟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不仅要干净,含氧量高,还要有一定的流动性。可在普通家养鱼塘、水泥池养殖,不能与鲤鱼、鲫鱼等与鲟鱼争食的鱼类混养。

饲料选择:在俄罗斯鲟鱼的人工养殖中,需要综合考虑饲料的引诱成分和选择合适的粒度。诱食剂在促进幼鱼(孵化不到一个月的鱼)的摄食和生长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选择合适的饲料粒度也很重要。如果颗粒过大,幼鱼无法吞咽,造成浪费和营养流失。粒径过小,溶解过快,会影响幼鱼的摄食和生长。

当前管理:俄罗斯鲟鱼鱼苗的放养密度一般根据鱼苗的重量和水环境来确定,并根据鱼苗的生长情况不断降低放养密度。俄罗斯鲟鱼幼鱼食量大,凶猛,食量大。鱼苗密度高时,相互投喂严重;不仅咬尾巴,还要咬吻、胸鳍和腹部。所以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食物,减少相互进食带来的损失。俄罗斯鲟鱼是下口,和常规鱼相比是一种吃的比较慢的鱼。因此,在土池养殖中应搭建饵料平台,方便俄罗斯鲟鱼食用。俄罗斯鲟的摄食活动在夜间最强,白天不太活跃,所以摄食应以夜间为主,白天少量。

使用用途 编辑本段

俄罗斯鲟鱼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与史氏鲟和胡苏鲟一起被认为是世界三大经济鲟鱼种之一。俄罗斯鲟鱼的可食用部分占总重量的64%,一条成熟的雌性俄罗斯鲟鱼可以得到6公斤的鱼子酱。俄罗斯鲟鱼在各个鲟鱼生产国非常受欢迎,尤其是熏鱼和鱼子酱。此外,俄罗斯鲟鱼的精巢可用于制作烧伤药物,而干燥的鱼鳔可用于生产强力胶。

保护现状 编辑本段

物种状况: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渔业统计,从1992年到2007年的15年间,俄罗斯鲟鱼的渔获量从4250吨下降到67吨,降幅达98%。俄罗斯鲟鱼在多瑙河已经变得非常罕见。近年来只以个体出现,似乎没有繁殖。在里海,1960年代的渔获量从每年6 000吨逐渐下降到9 000吨,2000年至2008年每年不到1 000吨。俄罗斯鲟鱼野生种群数量下降严重,濒临灭绝。如果没有重大突破,俄罗斯鲟鱼野生种群预计将在未来十年灭绝(2019年数据)。

危险因素:产卵场的丧失:许多河流上的大坝建设导致俄罗斯鲟鱼产卵区减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俄罗斯鲟鱼在里海盆地失去了70%的产卵地。失去库班河14万公顷产卵场;失去了顿河68000公顷的产卵场。乌拉尔河是为数不多的几条没有筑坝的俄罗斯鲟鱼重要产卵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俄罗斯鲟鱼种群最多的河流。

非法捕鱼:在里海和亚速海,所有鲟鱼物种的非法捕捞量估计是合法捕捞量的6至10倍。同时,非目标捕获也对海洋和淡水栖息地的俄罗斯鲟鱼构成威胁。

基因污染:随着俄罗斯鲟鱼野生种群的不断丧失,人工繁殖的重要性逐渐增加。然而,俄罗斯鲟鱼的人工繁殖种群不仅用于保护目的,还用于水产养殖。俄罗斯鲟鱼不同种群的个体被移至不同地点,不同物种间的杂交也可能发生在渔场,导致遗传污染。基因污染不仅会影响俄罗斯鲟鱼的野生种群,还会导致纯种俄罗斯鲟鱼的灭绝。

保护措施

重新发布计划:为了增加俄罗斯鲟鱼的数量,许多国家都实施了放归计划。这些计划旨在将俄罗斯鲟鱼重新引入其原始栖息地或合适的区域。在里海,大约30%的俄罗斯鲟鱼种群和亚速海的几乎所有种群都是通过放归计划获得的。

俄罗斯鲟俄罗斯鲟

人工繁殖:为满足国内外贸易需求,许多地区开展了俄罗斯鲟鱼的人工繁殖,以保证其数量的增加和稳定供应。

建造鱼梯和人工产卵场:里海和黑海的一些地方建造了鱼梯,帮助俄罗斯鲟鱼顺利向上游迁徙。此外,还在里海和黑海修建了人工产卵场,为俄罗斯鲟鱼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提高了其繁殖成功率。

国际合作和保护措施:俄罗斯鲟鱼已被列入欧盟《动植物栖息地指令》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二,也被列入泛欧行动计划。俄罗斯等许多分布国家都在积极发展俄罗斯鲟鱼的基因库和冷冻保存,以保护和保存这一稀有物种。

保护级别:俄罗斯鲟鱼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3.1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极度危险(CR)。 

附件列表


0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扇尾沙锥    下一篇 巨无齿䰶

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