鼬
鼬科又名貂科,拥有犬型类超过半数的种类,是犬型类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其分布几乎遍及大洋洲,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等岛屿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为食肉目中分布最广的科。
物种简介 编辑本段
鼬科动物,包括獾、黄鼠狼和水獭,是八大食肉动物家族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它们生活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海洋,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其余各洲都可找到它们的踪影。这个家族中有最小的食肉动物。有一些鼬科动物长着圆圆的长身子、短短的腿,十分适于在树上、洞中或水下捕食。獾、黄鼠狼和狼獾则都有更强壮的身体。鼬科动物在它们肛门附近都长着可以分泌刺鼻气味的腺体,这些气味用来确定领地,相互沟通或防御敌人。
鼬科是个非常多样化的科,典型的成员是动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动物。牙齿尖锐而有力,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也有些体型略大的杂食性成员,并由一些水栖或半水栖的成员。鼬科可以分成几个形态和习性差异较大的亚科。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鼬科动物是食肉目中比较早就出现的。目前最早的鼬科动物化石是在欧洲找到的,它源于始新世。北美洲和亚洲最早的鼬科动物化石源于渐新世。鼬科动物的普及大概与啮齿动物的普及是平行发展的。除捕猎外对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鼬科也造成危害以外。目前受威胁的种类包括欧洲水貂和黑足鼬。黑足鼬已经在野外灭绝。19世纪里海貂被灭绝。
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哺乳纲食肉目的一科。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一般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 门齿高度。体毛软,多无斑纹。前后足均 5 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锋利,不可伸缩。尾一般细长而尖,有些种类尾较粗,如水獭和 獾。大多肛门附近有臭腺,可放出臭气驱敌自卫。生活方式多样,有树栖(貂类)、半水栖(水獭、海獭)、穴居(獾)等。大多肉食,主要以啮齿类、鸟卵及幼雏、鱼类、昆虫为食;少数杂食性,食植物根茎、果实、昆虫、蛙、虾蟹等。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和南北美洲。共25属,约70种,中国产 9属21种。各种鼬类、貂类几乎均为灭鼠能手。獾类有时破坏庄稼,鼬类、貂类有时盗食家禽。许多种类已列为保护动物。水貂已开始大量人工饲养。鼬科(Mustelidae)现生种分布于除大洋洲、南极以及一些岛屿之外的各大洲。这是一些小至中型的动物。它们的裂齿都不大,裂叶没有深的中央凹刻,上第一臼齿内半部加大,其长总比外缘长,第三臼齿退失,上、下第二臼齿也很退缩。鼬科在形态上分异很大,有很复杂的发育历史。科以下有水獭类(Lutrinae)、鼬类(Mustelinae)、蜜獾类(Mellivorinae)、臭獾类(Mephitinae)、獾类(Melinae)、美獾类(Leptaretinae)等亚科。鼬科动物的化石广泛发现于全世界。最早发现于渐新世,中新世至现代十分繁盛。
特征
大多数鼬科动物身体细长、灵巧,只有獾亚科的动物和貂熊的身材比较臃肿。一般它们的皮毛呈棕色或黑色,有些有斑点、条纹等。尾和四肢比较短。足上有五根弯的、无法收入的爪。嘴比较短,耳小。牙齿数从28至38枚不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上颚第二枚臼齿。与臭鼬科动物一样所有鼬科动物拥有发达的肛腺,它们使用其分泌物来标志领域。有些种(比如蜜獾)也使用其肛腺来防卫自己。
与其它食肉动物相比大多数鼬科动物比较小,但是相互之间它们的大小差异很大。伶鼬是世界上最小的食肉目动物,体重最高只有250克,而海獭、巨獭和貂熊的体重则可达30千克以上。大多数鼬科动物有明显的性双态性,平均雄兽可以比雌兽重25%。
栖息环境 编辑本段
本科包括鼬、獾、水獭等25属将近70种动物,即有陆栖性也有水栖性动物。除大洋洲、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加勒比海群岛和其它孤立的岛屿外世界各地均有鼬科动物生活,它们可以在多种生态环境中生存,不过一般避免过于干燥的环境。许多鼬科动物需要近水的环境,它们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岸边,有些也生活在海岸。水獭亚科的动物对水的依靠性最高,海獭甚至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面上。
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食物
鼬科动物主要是食肉的。不同的种以及在不同的季节里它们也多少食用植物。整个科内不同种之间的食谱差距非常大。许多鼬科动物捕食比它们大的啮齿动物。比如貂属动物捕食比它们重得多的野兔,而貂熊甚至进攻驯鹿。
鼬科动物中肉的主要来源有各种脊椎动物,包括小的哺乳动物、鸟及其蛋、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此外还有昆虫、甲壳动物、蠕虫等等。植物类食品包括果实、核桃、块茎等等。
鼬科动物主要都是食肉的,虽然有些种偶然也吃植物性食物,还有几属是杂食性的。它们常靠嗅觉觅食,虽然听觉和视觉也很发达。雄性体型一般比雌性大四分之一。许多鼬类以它们肛腺的恶臭分泌作防御武器。
大多数鼬科动物在夜间或者黄昏时活动,有些也在白日觅食。许多鼬科动物使用自己挖的或者其它动物挖的地穴为巢,许多是主要在地面上活动的动物,它们瘦长的体裁使得它们可以钻入地穴中去猎食,有些鼬科动物则经常在树上活动。鼬科中有不少动物游泳技术极好,尤其是水獭亚科和鼬类动物。
鼬科动物一般比较喜欢单独生活,它们使用肛腺的分泌物、尿和粪便来标志它们的领域。它们的嗅觉尤其发达,它们使用它们的嗅觉来捕猎和与其它同种的动物通讯。鼬科动物的视觉和听觉也比较好。许多鼬类以它们肛腺的恶臭分泌作防御武器。
生长繁殖 编辑本段
鼬科动物的孕期一般在30至60天之间,许多种的受精卵可以拖延在卵巢着床的时间,因此在交配到出生之间可以持续数个月。一般雌兽每年只生产一次。新生的幼兽眼睛还关闭,无法自助,但发育很快。大多数种的幼兽在两个月内就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一般在一岁半至两岁之间性成熟。在大自然里其寿命一般在20岁左右。
亚种分化 编辑本段
鼬科共有20个属和55个种。传统的分类学将它分为五个亚科:
中文名 | 拉丁学名 | |
1 | 鼬亚科 | Mustelinae |
2 | 獾亚科 | Melinae |
3 | 蜜獾亚科 | Mellivorinae |
4 | 美洲獾亚科 | Taxidea |
5 | 水獭亚科 | Lutrinae |
鼬亚科(Mustelinae)
貂属(Martes),共8种。
貂熊属(Gulo),仅貂熊一种。
狐鼬属(Eira),仅狐鼬一种。
鼬属(Mustela),共17种.
虎鼬属(Vormela),仅虎鼬一种。
巢鼬属(Galictis),共2种。
草原鼬属(Lyncodon),仅草原鼬一种。
非洲艾虎属(Ictonyx),仅非洲艾虎一种。
白颈鼬属(Poecilogale),仅白颈鼬一种。
獾亚科(Melinae)
獾属(Meles),仅獾一种。
猪獾属(Arctonyx),仅猪獾一种。
鼬獾属(Melogale),共4种。
獾亚科:(獾读音huān)体型较大;鼻端具有发达的软骨质鼻垫,类似猪鼻;四肢较粗而强,趾端均生有强而粗的长爪,爪长近似趾长。杂食性,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亦吃蚯蚓、地下的昆虫幼虫,或在溪边捕食蛙、蟹,在灌丛捕鼠,甚至食腐尸。全身黑棕色与灰白色混杂。头部和四肢棕黑色,头部具3条明显的白色纵纹。白天隐匿洞内,夜间出来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有4属。猪獾属Arctonyx仅1种,即猪獾Arctonyx collaris。分布于印度、泰国、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等;我国见于华东、华南、西南、华北及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鼻垫与上唇间裸露,吻鼻部狭长而圆,酷似猪鼻。体长65~70厘米,体重10千克以上。栖息于平原到海拔3000多米的山地,穴居,住岩洞或掘洞而居,性凶猛,叫声似猪。视觉差,嗅觉发达。夜行性。食性杂,尤喜食动物性食物,包括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蝼蛄、天牛和鼠类等,也食植物 性食物,有时盗食农作物王米、小麦、白薯和花生等。有冬眠习性。立春前后发情,怀孕期3个月左右,于4~5月产仔,每胎2~4仔。獾油治烫伤,对痔和胃清疡有一定疗效。针毛可制毛刷和毛笔。獾属Meles仅1种,即獾(狗獾、欧亚獾)Meles meles。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我国各地均有分布。体长45~50厘米,尾长11~13厘米,体重10~12公斤。栖息于山野,通常筑洞于土丘或大树下,洞道长达几米至10余米。视力弱,嗅觉灵敏,主要在夜间活动。杂食性,以蚯蚓、昆虫、蛙、蜥蜴、鸟、鼠和植物的根、茎、果实为食。有半冬眠现象,属异温动物。性喜清洁,不在洞穴内便溺,还有晾晒窝内树叶来清除跳蚤的习性。年只繁殖1次,8~9月开始交配,4~5月份产仔,每胎产仔3~4只,1~2岁性成熟。鼬獾属Melogale有4种:大齿鼬獾Melogale personata、鼬獾Melogale moschata、伊氏鼬獾Melogale everetti、缅甸鼬獾Melogale orientalis。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东南亚。我国有鼬獾和缅甸鼬獾2种。鼬獾在我国共有4个亚种,指名亚种M.m moschata分布于贵州和广东;台湾亚种M.m subaurantiaca分布于台湾;东南亚种M.m ferrogrisea分布于陕西、四川、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和福建等地;滇南亚种M.m taxilla分布于广西、云南和海南。体长31~41厘米,尾长15~23厘米,体重1~1.5千克。息于河谷及丘陵的森林、草丛中。穴居于石洞和石缝,善掘洞。杂食性,以蚯蚓、虾、蟹、昆虫、鱼和小型鼠类为食,亦食植物根茎和果实。缅甸鼬獾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泊尔和我国的云南及广东,体形和毛色均似鼬獾,但较大。臭獾属Mydaus有2种:臭獾(巴拉望臭獾)Mydaus marchei和巽他臭獾(印尼臭獾、爪哇臭獾)Mydaus javanensis。肛门腺可喷出黄色臭液,达1米远,能使狗等动物熏晕。臭獾分布于菲律宾巴拉望岛及其附近岛屿,全身黑色,体长32~46厘米。尾长1~4厘米,体重约2.5千克。巽他臭獾分布于婆罗洲、爪洼和苏门达腊等地区,体型较大,背部具鲜明白纹。善挖洞,主食蚯蚓、蠕虫、昆虫等无脊椎动物。
蜜獾亚科
蜜獾属(Mellivora),仅蜜獾一种.
美洲獾亚科
美洲獾属(Taxidea),仅美洲獾一种。
水獭亚科(Lutrinae)
水獭属(Lutra),共3种。
江獭属(Lutrogale),仅江獭一种。
美洲獭属(Lontra),共3种。
巨獭属(Pteronura),仅巨獭一种。
小爪水獭属(Aonyx),共3种。
海獭属(Enhydra),仅海獭一种。
水獭亚科:(獭读音tǎ)体型较大,水栖,擅长游泳,在水中捕食。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和美洲的淡水或海水中。有7属。均受保护。小爪獭属Amblonyx仅1种,即小爪水獭(亚洲小爪水獭)Amblonyx cinereus。分布于东南亚和印度东北部,我国见于华南和西南。体长在60~94厘米,体重约3千克,为体型最小的水獭。四肢短小,每肢有五趾,趾间蹼膜不完全,爪短粗呈钉子状,有退化现象,尾部较细。喉部颜色较浅,为白色至灰色,与其他部位形成鲜明的对比。齿粗大,仅34枚,上颌较水獭属少2枚第一前臼齿。集成小群栖息于亚热带的山地河谷,有时可以分布到海拔较高的山溪中。多穴居,善于游泳,性情凶猛,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动物、蛙类和水禽等。由于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因为贸易被捕猎,数量减少,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非洲小爪獭属Aonyx有2种:非洲小爪水獭Aonyx capensis和刚果小爪水獭Aonyx congicus。分布于非洲。有时亚洲小爪水獭Amblonyx cinereus也置于此属。美洲獭属Lontra有4种:北美獭Lontra canadensis、南美獭(怒獭)Lontra provocax、长尾水獭Lontra longicaudis、猫獭Lontra felina。分布于美洲。海獭属Enhydra仅1种,即海獭Enhydra lutris。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体长130~150厘米,体重30~50千克,尾长30~40厘米,雄性略大于雌性。前肢短而裸露,后肢长而扁平,趾间有蹼,成鳍状,适于游泳和潜水。群居,除繁殖外,几乎终生海栖。夜间将海藻缠在身上枕浪而,以防止被冲走,并有几只轮流放哨。可潜水至50米深的海底,主要以贝类、鲍鱼、海胆、螃蟹等为食,常仰泳并将食物固定于胸部,用石块砸碎取其肉。由于生活环境恶劣,能量消耗大,海獭进食量达自身体重的1/3,为动物界之最。海獭皮下脂肪较薄,但皮毛极为致密,每平方厘米皮肤达12.5万根毛发,亦为动物界之最。高品质的皮毛引来人类捕杀,据说曾有一俄国人在阿拉斯加一次就捕获上万头,剥皮出售。到1911年,全世界仅存下1000头,后经过保护才有所回升。水獭属Atelocynus有3种:水獭(欧亚水獭)Lutra lutra、毛鼻水獭Lutra sumatrana、斑颈水獭Lutra maculicollis。水獭分布于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我国见于大部地区。体呈流线型,体长约60~80厘米,体重可达5千克。栖息于湖泊、河湾、沼泽等淡水区,偶下海捕食;洞穴较浅,常位于水岸石缝底下或水边灌木丛中。常独居,昼伏夜出,以鱼类、鼠类、蛙类、蟹、水鸟等为主食,嗜好捕鱼,即使饱腹之后,它们还会无休无止地捕杀鱼类。善于游泳和潜水,一次可在水下停留2分钟。全年均可繁殖,通常1胎2仔。珍贵毛皮手,绒毛厚密而柔软,可防水,保温抗冻作用极好,又因肝脏被认为是贵重的中药材,因此遭到大量捕杀,加之环境污染,数量很少,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毛鼻水獭一度认为已灭绝,后在泰国重新被发现;斑颈水獭见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群居。江獭属Lutrogale仅1种,即江獭(滑獭、印度水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分布于南亚洲和东南亚;我国见于云南、贵州和广东珠江口附近的局部地区,范围狭,数量稀少。外形似普通水獭而较大,体重可达15千克。鼻垫上缘被毛为波浪状凹凸,四肢趾爪的大小亦介于普通水獭和小爪水獭之间。栖息于江河和海岸带僻静的水域,或和普通水獭混栖。主要食物为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水獭属Pteronura仅1种,即大水獭(巨水獭)Pteronura brasiliensis。分布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可达20千克,为最大的水獭。喉部具白色醒目斑块。肛门腺可分泌麝香。因皮毛被捕杀数量减少。
主要品种 编辑本段
鼬科Mustelidae拥有犬型类超过半数的种类,是犬型类的最大科,也是食肉目的第一或第二大科(决定于灵猫科是否分成两个科),其分布几乎遍及大洋洲,南极洲和马达加斯加等岛屿以外的世界各地,和犬科同为食肉目中分布最广的科。鼬科是个非常多样化的科,典型的成员是动作敏捷的小型食肉动物,也有些体型略大的杂食性成员,并由一些水栖或半水栖的成员。鼬科可以分成几个形态和习性差异较大的亚科。
鼬科包括中、小型食肉兽。体躯细长,四肢均短,行动敏捷,善曲背跳跃疾走,多数能攀缘,也会游水。颅骨狭长。科内各属的齿式并不尽同,但上颌臼齿全是一对,且横列,下颌臼齿两对。本科动物生活方式多样,有上树者(貂),有下水(水獭)或地面穴居者(獾)。
中国所产的鼬科动物多达20种,隶属于9属;分布广、产量大且有很多种是珍贵的毛皮兽。例如:黄鼬(Mustelasibirica),俗名黄鼠狼。全身棕黄或棕褐色,头小,可以钻很窄的缝隙。以鼠类为主食,在自然界为害鼠的天敌。常盗食家禽,为人所厌恶,但在自然界控制、调节鼠类密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毛皮质量很好,是制裘的上等原料。尾毛是中国传统的毛笔原料,称“狼毫”。紫貂(Marteszibellina),体形似黄鼬,但较大些。全身棕褐色,耳大且直立,善爬树,栖于寒冷地区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产于中国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紫貂皮是毛皮兽中最为珍贵的,毛绒丰厚、轻、暖而美观。水獭(Lutralutra),是鼬科中营半水栖的种类。躯体扁圆形,四肢短,趾间有蹼;眼小,耳小,耳孔和鼻孔在潜水时都能关闭;尾长而富有肌肉,适于在水中游泳。栖息于江湖岸边,筑巢在靠近水边的树根下。以鱼类为主食,其粪便内多有鱼骨。水獭的毛短而密,有光泽,其底绒丰厚,保暖性强,且华丽美观,是仅次于紫貂的珍贵毛皮。本科包括鼬、臭鼬、獾、水獭等25属将近70种动物,即有陆栖性也有水栖性动物。除澳大利亚和南极以外,本科的动物遍布全世界。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