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裂腹鱼
大理裂腹鱼(学名:裂腹鱼),是大理裂腹鱼的一种,为中国特有种,是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它仅分布于洱海及其引湖溪流中,栖息于湖中开阔水域,适应静水环境。
大理裂腹鱼呈纺锤形,侧面略扁,头短,吻部短,长度与眼径相同,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一般只有10-25厘米长,100-200克重。大理裂腹鱼主要以枝角类浮游动物为食,其次为桡足类、昆虫及少量昆虫幼虫和卵,偶有绿藻和丝状藻。这种鱼每年春夏两季成群产卵,繁殖季节从4月到7月。大理裂腹鱼是洱海的主要食用经济鱼类,在渔业和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理裂腹鱼的肉可用作中药。根据我国药用动物的记载,其鱼具有滋补、止血、解毒的功效。
大理裂腹鱼是洱海及其支流的特有种。由于生长繁殖水域干涸、外来物种生态竞争、过度捕捞等原因,大理裂腹鱼数量急剧下降。2021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并被评估为濒危(EN)物种。目前已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出台管理条例、建立保护研究基地、开展驯养繁殖等人工干预措施,对大理裂腹鱼种群进行保护和恢复。
形态特征
大理裂腹鱼呈纺锤形,侧面略扁,头短,吻部短,长度与眼径相同,背部黄褐色,腹部灰白色。一般只有10-25厘米长,100-200克重。嘴裂微微倾斜。上下唇在嘴角处相连,下唇较窄,后唇沟在下颌前相遇处中断,下颌缘无角化。眼睛很大,位于头部的前半部分。胡须有2对,侧须略长于吻须。下咽齿为3排,呈勺形,顶端呈钩状。身体覆盖着细密的鳞片,排列不规则,形状不规则。从鳃和脸颊到腹鳍底部的腹部裸露且无鳞,或者只有少量鳞片埋藏在皮肤中。
大理裂腹鱼肛门和臀鳍两侧有一排大鳞。背鳍条3.7~8有一硬刺,后缘有细锯齿。从起点到吻部的距离大约等于或略大于从尾鳍基部(与腹鳍基部相对)到吻部的距离。臀鳍条为2.5,起点到腹鳍基部的距离明显大于尾鳍基部。鱼鳔有两个腔室,后腔室特别长。
分布栖息
物种分布:大理裂腹鱼为中国特有种,是云南省四大名鱼之一。它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水系及其附属水体洱海中,特别是洱海北部最大的水源地米脂河口和西部十八溪沿岸的砾石地。
栖息地:大理裂腹鱼生活在湖泊的开阔水域,适应静水环境。大理裂腹鱼生活的洱海是一个深水湖泊,也是云贵高原的第二大湖泊。它属于澜沧江水系,面积约36万亩,最大水深28米。洱海的主要来水是东西两山的融雪和降雨,因此水温普遍较低,月平均最高水温为18.4℃-19.1℃。洱海北浅南深,即上游浅、下游深。上游区域水深一般在0.8米左右,泥沙以泥沙为主。洱海中下游为扇形冲积层,西部为点苍山,东部为大黑山和青山,以硅石为主要基质,水深10-28米。洱海上游浮游生物和高等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远高于洱海中下游。
生活习惯
节奏行为:大理裂腹鱼是一种喜温的鱼。12月至次年3月,大理裂腹鱼在弓鱼洞越冬。大理裂腹鱼在产卵、索饵和越冬期间定期在洱海上游的姜维、龚宇洞、沙村、双廊和潮汐处洄游。这种有规律的迁移与洱海-峡山口地下热能泉和龚宇洞穴温泉水的出露密切相关,这些温泉水长期以来一直是碳酸盐泉钠钙水(HCO 3-Na+Ca++)。
觅食行为:大理裂腹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食物,以浮游动物为主,特别是枝角类,其次是桡足类和昆虫,还有少量的卵,偶尔也以绿藻和丝状藻类为食。在大理裂腹鱼的摄食季节,主要分布在洱海中浮游枝角类最多的土潮、双廊和沙村一带。
生长繁殖
生长特征:大理裂腹鱼表现出较强的异速生长,表现为体重的增长率高于体长的增长率。
产卵孵化:大理裂腹鱼每年春夏成群产卵,4-7月是其繁殖季节。在繁殖期,大理裂腹鱼回到河流或洱海上游地下水的出口处,在流水中产卵,卵沉入水底,受精卵附着在砾石、岩石等缝隙中的流水上孵化。鸡蛋很小,但鸡蛋的数量很大。在繁殖期,雌性很少进食或停止进食,而是消耗体内储存的丰富脂肪体。5月份采集的大理裂腹鱼标本显示,卵巢已发育到第四阶段或第四阶段末期,肛门特别大,呈红色,鳍长而厚。雄鱼精巢发达,口鼻部出现发达的珍珠星,九月仍可见珍珠星。
人工养殖
驯化方法:驯养前,先用清水将鱼塘彻底冲洗干净,将大理裂腹鱼用生石灰浸泡后撒在池底和池壁上消毒后即可投放。给裂腹鱼喂活虫,配合人工颗粒饵料。投喂时,鱼塘中的重口裂腹鱼应遍布整个池塘,每天在上午8-9点、中午12-1点和下午6-7点投喂三次。一步一步来,鱼可以定时定点进食。
当前管理:每天早上7: 00、下午2: 00和晚上7: 00测量三次水温,并巡视池塘观察鱼情和池塘情况。及时清除池中漂浮的树叶和池底漂浮的浮渣。不定期清除堵塞入口和出口格栅的碎屑。在雨季,应注意防洪,以赶走水鼠和翠鸟等敌人。
鱼病的预防和治疗:将鱼放入池塘前,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如果在驯化过程中发现死鱼,应及时将其捞出。定期取出用作餐桌的簸箕以清除残留的诱饵,清洗簸箕并将其暴露在阳光下;对主要鱼病水霉病应用孔雀石绿,对少量水霉病重的鱼应用金霉素软膏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主要价值
食用权值:20世纪70年代,大理裂腹鱼是洱海主要食用经济鱼类,历史上其捕捞产量约占洱海渔获量的30%。大理裂腹鱼作为洱海的特产,曾是“砂锅鱼”和“洱海酸辣鱼”的主要原料,在渔业和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药用价值:据我国相关医学典籍《中国药用动物学》记载,大理裂腹鱼的肉具有药用价值。食用大理裂腹鱼的鲜肉具有滋补、止血、解毒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女性劳损、崩漏、小儿痰热癫痫、丹毒等症状。
物种保护
物种状况:20世纪中叶以前,大理裂腹鱼占洱海总渔获量的30%。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洱海污染的加剧,曾经占洱海渔获量近一半的大理裂腹鱼在洱海彻底消失。2022年11月,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大理裂腹鱼的发生范围(EOO)为69平方公里,被占面积(AOO)为192平方公里。
危险因素: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洱海水位下降,大理裂腹鱼生长繁殖的数十条沟渠和鱼洞干涸。此外,银鱼、池塘沼泽雄鱼等外来物种的人工引进,带来了大量小型非经济鱼类,吞食了大理弓鱼的大量鱼卵,形成摄食竞争,抢占了大理裂腹鱼的生态位;再加上人口的增加和过度捕捞,大理裂腹鱼资源锐减,濒临灭绝。
保护水平:1989年,大理裂腹鱼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02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云南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2021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大理裂腹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EN)物种。
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并颁布管理条例。
1981年,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成为国家级保护区。为了保护大理裂腹鱼,1988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还制定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护管理条例》,加强和完善了捕捞管理规定,此后又多次修订。
根据《渔业法》、《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由大理州渔业工作站牵头,到2021年,大理州共划定了3个土著鱼类保护区,分别是永平黑水河光肩裂腹鱼保护区、洱源县光肩裂腹鱼保护区和鹤庆县光肩裂腹鱼保护区。
联合建立洱海水生生物保护研究基地:为保护大理裂腹鱼自然种群,云南赛里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5万元将礼泉龙潭周边6.8亩土地流转给村民,并在礼泉龙潭建设了必要的管护设施。根据监控系统,搭建了一个80平方米的简易警卫室,并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禁止一切非法捕捞活动,不允许任何人在礼泉龙潭周边的核心区域捕鱼和捕鱼。2016年11月29日,大理州洱源县农业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赛里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洱海水生生物保护研究基地的协议》,在礼泉龙潭开展鲤鱼等珍稀水生生物资源的生物学、生态学、种质鉴定标准、驯养繁殖、遗传多样性等研究,成为缪河鲤鱼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
已经突破了人工驯养繁殖技术:201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大理江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启动了大理裂腹鱼恢复工作。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工繁殖成功后,共同建立了“花-鱼-鸟”垫脚石廊道修复示范研究项目。到2021年,有两个基地。2018年3月2日,大理裂腹鱼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实现人工鱼苗批量繁殖。到2021年,已经增长到6万多家。
其他保护措施:大理裂腹鱼与肉食性鱼类黑鱼共存。体长超过30毫米的黑鱼以昆虫、虾和小鱼为食。黑鱼的人工投喂可以控制虾虎鱼、麦穗鱼等鱼类的种群数量,从而缓解大理裂腹鱼的生存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