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青灰海蛇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4-05-14 10:31 最新历史版本 3240 1 4
  返回词条

青灰海蛇

青灰海蛇(学名:Hydrophis caerulescens)是蛇科蛇属动物。青灰海蛇是一种毒蛇,全长近100厘米,尖牙后面有14 ~ 18颗上颌齿。它的前部不细长,后部扁平。腹部鳞片小而清晰。腹面为黄色和白色。背部呈青灰色,有宽的横向斑点,向腹面逐渐变细。

青灰海蛇有两个亚种,即嗜水气单胞菌和杂交嗜水气单胞菌。它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主要从印度洋经南海到印度尼西亚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沿海、南海、山东沿海和台湾省。它通常栖息在无人居住的近海岛屿附近,通常在10米以内的浅水区活动,在海草床和泥泞的海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自2009年以来,青灰海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非濒危物种。2021年,青灰海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

目录

形态特征

青灰海蛇身长近100厘米,头部较小,呈深灰色,可能有浅色的纹路。眼睛后面可能有浅色线条,眼睛直径略大于或等于眼睛和嘴之间的距离,前额鳞片等于或通常短于它们和吻部鳞片之间的距离。眶前刻度1个,眶后刻度1个,有时2个;前颞鳞2,有时3;上唇鳞7 ~ 8,第二个与额鳞相切,第三、四个进入眼眶;4对下唇鳞片与骨骺相切;第三和第四下唇鳞片的唇缘上往往有一个小鳞片。青灰海蛇是一种有毒的蛇,它的尖牙后面有14 ~ 18颗上颌齿。

青灰海蛇青灰海蛇

青灰海蛇躯干前部不细长,后部扁平,最大直径为颈径的2 ~ 3倍。其体最厚处呈四边形或六边形,弱凹陷或并列。颈部有31 ~ 43排鳞片,中体周围有38 ~ 54排鳞片(从颈部到中体增加6 ~ 14排)。腹侧顶部为青灰色,底部为白色,有40 ~ 60条宽带,约为缺口宽度的两倍,腹侧逐渐变薄(在青灰海蛇的老年体中,带变得模糊)。腹鳞较小,其宽度不超过相邻背鳞的两倍,全身清晰。腹面为黄色和白色。身体鳞片有很强的脊状突起,背部鳞片都有很强的肋骨。身体后段的背鳞略呈平铺状,背部呈青灰色,有宽的横斑,横斑向腹面逐渐变细。鳞尖平,肛前鳞大。

年轻的青灰海蛇的头部是黑色的,有时带有浅色的斑纹。背面为青灰色,有40 ~ 60个宽的黑色横斑。其腹面为黄白色,有35 ~ 60条宽的黑色环纹。从体侧到腹面,黑线逐渐变窄,青灰线相应变宽,体最厚处无环纹。体前横向斑块的宽度约为斑块间隙宽度的两倍。宽阔的斑点朝着腹部表面逐渐变薄,但随着个体的长大,其斑纹逐渐变得不清晰,背部几乎全是灰色。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青灰海蛇主要分布在世界各地,从印度洋经南海到印度尼西亚,再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可见于巴基斯坦、印度(古吉拉特邦等。)、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婆罗洲)、马来西亚、越南、孟加拉国、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忠诚等地。

中国分布:青灰海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沿海地区,在广东、山东和台湾省沿海地区均有分布。

栖息地:青灰海蛇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水域,一般栖息在沿海无人居住的岛屿附近。青灰海蛇通常生活在10米以内的浅水中,可以在海藻床和泥泞的底部找到它们。

生活习惯

青灰海蛇主要以鳗鱼为食。

生长繁殖:青灰海蛇是卵生动物,通过产卵繁殖。一次会产出2 ~ 6条幼蛇。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青灰海蛇有两个亚种,即嗜水气单胞菌和杂交嗜水气单胞菌。1989年在马来西亚西部拖网的副渔获物中,青灰海蛇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在印度次大陆的两个海岸,这是一个相对罕见的物种,有时被拖网渔船作为副渔获物捕获。

保护水平

自2009年以来,青灰海蛇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濒危物种红色名录3.1-非濒危(LC)物种。

2017年,青灰海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青灰海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