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长脚秧鸡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4-05-11 10:14 最新历史版本 5307 1 8
  返回词条

长脚秧鸡

长腿秧鸡(学名:Crex crex)属于秧鸡科长腿秧鸡属。本种是单型的,没有亚种分化。雄性体重约153克,体长252~255毫米,体色较浅,整体呈两块斑驳状。从冠部到枕部,从背部到尾部的羽毛呈棕灰色,羽毛间有明显的深褐色纵斑,周围呈棕褐色,羽边呈灰褐色。眉毛为灰色或浅蓝色,眼睛为褐色,眼睛虹膜为褐色,眼睛、耳羽和上口为褐色,下巴和喉咙为棕白色,脸颊为灰色或浅蓝色,翅膀为棕栗色,胸部为棕灰色或灰褐色,从后胸至两侧通过腋羽至腿底有明显的棕褐色和棕白色或红褐色和白色厚羽。腿是棕色的,跗骨是灰色或深棕色的。

长腿秧鸡分布于从古北界西部到中亚和俄罗斯南部的世界各地,并引入美国东部。中国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的新疆,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属于草原生活型鸟类,主要栖息于海拔600 ~ 3700米的山前绿洲、河谷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亚麻田、苜蓿草地、农田麦田和水域附近的杂草丛中。

2016年,长腿秧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级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险(LC)。2021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录

发现历史

长腿秧鸡是一个没有亚种分化的单态物种。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耐将crex命名为Crex,1803年,贝克斯坦将Crex归为Crex属。

形态特征

长脚秧鸡成鸟两性体色相似,差别不大,体色较浅,整体外表混有两个斑点。从冠部到枕部,从背部到尾部的羽毛呈棕灰色,羽毛间有明显的深褐色纵斑,周围呈棕褐色,羽边呈灰褐色。眉纹为灰色或浅蓝色,眼纹为褐色,虹膜为褐色,眼睛、耳羽和上嘴为褐色,下巴和喉咙为褐色,脸颊为灰色或浅蓝色,翅膀上覆有褐色栗色羽毛,内侧有不明显的白色条纹。初级飞羽为褐色,内层飞羽为褐色。第一个初级飞羽的外层飞羽是棕色的。从后胸到两侧,从腋羽到下尾羽再到腿羽,都有明显的棕白色或红棕色与白色相间的粗横条纹。腿是棕色,跗骨灰色或深棕色。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长腿秧鸡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北界西部、中亚和俄罗斯南部,传入美国东部,再分布于北美。

中国分布:长腿秧鸡分布在中国新疆、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的西部和北部。

栖息地:长腿秧鸡是一种草原生活型鸟类。在我国新疆,栖息于海拔600 ~ 3700米的山前绿洲、河谷和亚高山草原,常见于亚麻田、苜蓿草地、麦田和近水域的杂草丛中。在6月至7月的收获季节,它们会躲在杂草较多的果园和田间灌木中。在中欧和东欧,长脚秧鸡通常选择农业草甸和附近的废弃草地作为栖息地。

生活习惯

觅食行为:长腿秧鸡的食性多样,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昆虫(鞘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等。)、软体动物、小型两栖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是绿色部分和种子,尤其是草籽和谷物。越冬地的食性与繁殖地相似,能用喙探索,清除枯枝落叶和追逐捕食移动的猎物。

长脚秧鸡长脚秧鸡

鸣叫行为:长腿秧鸡很独特,一个度两个音,大而沙哑,声音像“krek,krek”。根据叫声发现和辨别长脚秧鸡是野外鉴定的主要方法。当雄性长腿秧鸡处于繁殖期时,它以低而细微的叫声警告踏入其领地的入侵者,并与其他雄性争夺配偶,以高而响亮的叫声吸引雌性。

家庭行为:长腿秧鸡通常单独活动,不群集。有占领行为,通常通过在他们的领地内和周围伸长脖子来警告入侵者。雄性在繁殖季节有很强的领地意识。

防卫行为:长腿秧鸡善于躲藏。如果被敌人伤害,它会跑或飞一段距离,然后进入草丛。

节奏行为:长腿秧鸡是一种长途候鸟,属于夏季候鸟或新疆等地的旅鸟。一般白天在茂密的草丛中活动,早晚出来活动,雨后或小雨时最活跃。它在4月下旬迁徙,并在10月转移到非洲过冬。欧洲人口在秋季的8月至11月(通常9月是移民高峰)从东地中海经埃及或从西地中海经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抵达非洲。一些会直接飞越地中海到非洲过冬。古北界东部的人口会向西南迁徙,经过阿拉伯海和红海,然后进入埃及和苏丹。大多数种群将在11月下旬至12月抵达非洲中部和南部,并在2月下旬至4月离开越冬地。引入美洲的种群也会迁移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迁徙过程中,会有迷路的鸟分布在中东、南亚、东南亚。冰岛、格陵兰、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有这种鸟。

生长繁殖

长脚秧鸡会在繁殖季节前与前配偶配对,多次交配只会定期发生。在多次交配的情况下,雄鸟和交配雌鸟的数量不少于2只。当雄鸟和其中一只雌鸟在产卵期的前半段生活在一起时,它们会找到另一个配偶。在筑巢时,长腿秧鸡会选择长有灌木或杂草的草地作为筑巢地点,筑巢时用枯叶作为垫子,将巢周围植物的顶端枝条弯曲作为树冠。巢的直径通常为12~15厘米,深度为3~4厘米,可能只有雌鸟建造。产卵时,每窝产卵约3~14枚,孵化期16~19天,孵出后雏鸡同时孵化。

长腿秧鸡是一种早起的鸟,孵化后可以离巢。从孵化到孵化出巢的这段时间,雌鸟独自负责。幼鸟经过3-4天的孵化就可以自己进食,34-38日龄长出飞羽,可以在这里独立生活。能飞就开始蜕皮,1个月后完成蜕皮,1岁开始繁殖。西欧通常每年产2个蛋。第一枚卵在6月中旬孵化,第二枚卵在7月下旬孵化。当卵子丢失时,它们将被补充。整个繁殖周期为4~6个月。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20世纪,长脚秧鸡广泛分布于中国新疆(东西1500公里,南北1000公里)。平均密度2~4个/km,伊犁河谷(新源)约6~8个/km。中国(新疆)长脚秧鸡的数量为1500~3000只。本种在世界上仍然广泛分布,在东欧和中欧密度很高。

危险因素:(1)单一农田生境:与传统农田相比,现代农田由于农业实践的改变而同质化,导致农田生境单一,景观异质性降低,从而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以长脚秧鸡为例:长脚秧鸡在东欧传统农田地区仍有广泛分布,但在西欧,景观同质化已威胁到长脚秧鸡的生存。(2)农业强度的增加:分布在欧洲的长脚秧鸡主要栖息在农业草地。农业实践的集约化,割草的机械化,会导致过早割草,割草频率高,从而毁巢伤雏,造成成虫分散。(3)肠道疾病(球虫病):球虫病在健康的野生长脚秧鸡中非常常见,但极易被圈养幼鸟重新引入。

保护级别

2016年,长腿秧鸡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级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险(LC)。

2021年,长脚秧鸡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基于对生活在农业草甸环境中的长脚秧鸡种群的管理和保护,欧洲国家实施了一些保护措施,包括引入农业环境计划(AES),制定长脚秧鸡“优化栖息地环境”计划,推迟长脚秧鸡繁殖季节的割草时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