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反诈中心
国家反诈中心是2021年推出的一款反诈防骗APP。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刑事侦查局于2021年3月15日发布了“国家反诈骗中心”APP。该软件有“全民反诈”“我要举报”等多个版块,具有网络拦截、精准预测、电诈识别、实时报警等功能。“国家反诈骗中心”APP通常在手机上使用,也可以在电脑上运行android12系统,并允许下载和使用。截至2021年6月,国家反诈中心APP全国注册用户超过6500万,向用户发送预警2300万条,受理群众举报诈骗线索65万条。截至2023年6月,全国反诈中心APP共接收群众举报线索2323万条,向群众预警3.1亿次,为防范诈骗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历史
发展背景
21世纪以来,电信网络诈骗形势严峻,不法分子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对人民群众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构成威胁。截至2021年,电信网络诈骗中发案率最高的五类诈骗类型分别为刷单返利诈骗(常与其他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结合,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引流手段)和虚假投资理财诈骗(诈骗分子冒充投资导师和理财顾问,或谎称有特殊资源获取高额理财回报等。)、虚假网贷诈骗(诈骗分子打着“无抵押”“免信”“无息低息”“快速贷款”“免费提现”等幌子行骗)、冒充客服诈骗(诈骗分子提前非法盗取购买买家的网购信息、快递信息,以退款、理赔等为由对买家或平台商家进行诈骗)和冒充公检法诈骗(冒充公检法等机关工作人员),这些诈骗手段触及的内容领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国家反诈中心民警提出了“三不多”原则,即: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轻信陌生来电、不泄露个人信息、多核实转账汇款。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坚持打击、防范、治理三位一体,遏制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态势,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成立平台
2017年2月,在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公安部相关业务局的支持下,公安部刑侦局建立了全国反诈中心平台。国家反诈骗中心在打击、预防和控制跨区域犯罪和新型网络犯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转化阶段
随着网络诈骗手段的不断翻新,公安机关打击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大数据和互联网调查逐渐成为反欺诈的主流手段,各省市都成立了反欺诈中心来处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建立32个省级和316个地级反欺诈中心,全国反欺诈中心已全面启动。中国反诈中心整合了公安、银行、电信等部门的力量。公安机关民警相互配合,积极配合。银行部门拦截涉案资金并配合资金流调查,电信企业关停涉案电话号码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信息流调查。
扩展阶段
2020年12月7日,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总召集人赵克志在国家反诈中心调研,了解中心建设发展情况。赵克志在强调,要进一步整合力量和资源,推动构建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新格局。
创新阶段
2021年2月1日,公安部刑侦局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Tik Tok(ID: gjfzx96110)、爱卡汽车(ID:gjfzx 96110)推出“国家反诈中心”官方政务号。“国家反诈中心”官方政务号采取警民宣讲、警民互动、网络情景剧、公益视频、抓捕记录等多种形式开展反诈预警。同年8月,支付宝安全中心在国家反诈中心指导下正式上线反诈防骗平台“安全学院”。国家反诈中心官方新媒体账号也同步上线。
国家反诈骗中心于2021年6月正式注册微博账号,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持续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联合推出“国家反诈中心”APP,并于2021年3月15日正式上线。截至2022年5月,共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460余万条,向群众报警2.3亿次,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各级公安机关投入警力,对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的群众进行电话警示和劝阻,反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人们将公安机关的预警电话误认为诈骗或骚扰电话而拒绝接听的情况,影响了预警和劝阻的成功率。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2022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司反诈中心联合国家反诈中心组织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推出“反诈名片”,对各级公安机关反诈预警劝阻电话号码进行标识并进行来电提醒,帮助人们有效识别电话来源。同年8月19日,在公安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2.0版与袁爽人口信息核验服务联网。截至2022年7月31日,已为38个公安政务服务系统提供身份认证服务约4.8亿次。在统一身份认证能力的支撑下,“国家反诈骗中心”APP累计为注册用户验证可疑来电者身份信息5000余万次。
功能服务
主要功能
国家反诈中心APP由公安部刑侦局组织开发。它是一款可以有效防止欺诈并快速报告欺诈内容的软件。它集成了“全民反欺诈”、“我要举报”、“举报助手”和“欺诈曝光”功能,具有以下四个核心功能。
首先是欺诈警告。点击“一键打开”并允许APP获取所有权限,然后依次开启来电警告、短信警告和APP警告,以监控用户来电、短信和APP下载的安全性。当用户接到诈骗电话、短信或登录诈骗网站时,国家反诈骗中心APP会及时给出预警提示,降低上当受骗的概率。
第二,我要举报。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非法和可疑的电信诈骗,如诈骗电话、短信、APP应用、交易账户等信息,用户可以在“我要举报”模块中匿名举报,后台将及时阻止。也可以帮助他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防止更多人上当受骗。
第三是身份验证。用户可以通过APP验证可疑网民的真实身份、社交账号和交易账号。用户在社交软件上交友、转账时,可以通过APP验证可疑网民的真实身份、社交账号和支付账户。用户可以输入验证过的手机号码,并向对方发送验证请求。对方使用请求的手机号码注册并登录国家反诈骗中心APP进行人脸识别和身份验证,降低了网络交易的诈骗风险,避免了财产损失。
第四个是报表助手。当遇到电信诈骗时,无论是否损失财产,用户都应主动向派出所报案。用户向派出所报案后,可通过国家反诈骗中心APP填写并提交报案信息。完成报告后,您可以通过报告记录进行检查。
功能特色
国家反诈中心联合各派出所成立反诈预警专班,采取“线上预警+线下劝阻”的工作模式,通过预警、落地劝阻、反馈落实的流程机制,对高风险预警对象进行面对面劝阻;关于点击登录诈骗相关APP、网站和接听诈骗电话的现场询问;解释电子欺诈的类型、手段和特征;指导安装注册“国家反诈骗中心”APP。
“国家反诈中心”APP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构建“手机+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型犯罪预防模式,提前发布犯罪行为预警。并以警情宣传、网络情景剧、抓捕记录等形式呈现。,通过短视频宣传防骗防骗手段,揭示了网络贷款、网络刷单、“杀猪盘”、冒充客服退款、冒充熟人、冒充“公检法”、“荐股”、虚假购物、取消“校园贷”、买卖游戏币等十种诈骗方式。此外,“全国反诈中心”APP定期推送反诈文章,分析典型案例,并根据不同年龄、职业人群的特点测试被骗风险指数,提高反诈意识。
建设成果
2021年
2021年,国家反诈中心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00多亿元,拦截诈骗电话15.5亿个、诈骗短信17.6亿条,成功防止2800多万人上当受骗。同时,公安机关坚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反诈宣传体系,组织反诈宣传活动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公安机关共开展主题宣传1.5万场,发送公益短信36.2亿条,国家反诈中心APP累计提醒公众2.3亿次,受理公众举报线索1110万条。
此外,国家反欺诈中心开设了官方政府账户,发布了4300多个视频,播放量达30亿次。持续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受理群众举报线索1466万条,预警群众2.3亿次。中央网信办、外交部、教育部、司法部等相关部门也在各自行业开展宣传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骗能力。
2022年
2022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云剑”“长城”“断卡”“断流”等专项行动,组织开展全国集群战役150次,累计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人,同比分别上升28.5%和76.6%。此外,针对老年人这一反诈防骗中的特殊群体,全国公安机关结合夏季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百日行动”,推动开展了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国家反诈中心直推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运用公安大数据研判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6178万人上当受骗。国家反诈骗中心会同有关部门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90多亿元,成功防止6170多万人被骗。
2022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骗中心已排查出4.2万款打假app,并纳入全国涉诈黑样本数据库。全国涉诈黑样本数据库已覆盖并处置380.4万个欺诈网站、51.4万个应用程序和41.5万个跨境电话,互联网预警和劝阻平台已警告超过20亿人。
2023年
按照中宣部、公安部联合部署的“全民反诈在行动”活动有关要求,2023年6月,国家反诈中心编写制作了2023年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梳理了10类高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点和诈骗手法,介绍了7种反诈工具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国家反诈中心”APP上线以来,截至2023年6月,已累计接收群众举报线索2323万条,预警群众3.1亿次,为防范诈骗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得荣誉
2021年12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反诈中心(微信视频号)入选网上群众路线百项优秀成果名单。
2021年,中央网信办,国家反诈中心政务运营团队荣获2021年度“百名优秀网络正能量建设者”称号和2021年度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