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
洞庭湖(英文名称:Dongting lake),古称云梦、九江和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崇湖、中国第三大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面积2625平方公里,流域周长803.2千米,被誉为“八百里洞庭”湖区在中国很有名“鱼米之乡”。
洞庭湖约为1.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后沉降形成盆地,盆地内低洼地带的汇水逐渐演变为洞庭湖,位于洞庭湖以东、南、西部三面高山耸立,北部冲积平原直抵长江,湖区来自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由三部分组成,相应的面积为1313平方公里、905平方千米、407平方千米。洞庭湖区的经纬度为北纬28° 30′~30°20′东经110° 40'~113°10′,长江以北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引四口水,南连湘西、资、沅、澧水汨罗江等小支流从岳阳市城陵矶流入长江。湖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8度,年降水量为1200~2000毫米,湖区蓄水量约为11.13~156.3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67米,最大水深18.67米。洞庭湖生态资源丰富,有包括白鹤在内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白头鹤、有鱼类117种,维管束植物766种,其中包括白花蛇舌草、沼生水马齿、苦草等。
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湖湘文化的代表人物周敦颐、曾国藩等人在推动中国文化与时俱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湘剧为艺术家、湘绣和古画戏是代表,范仲淹《岳阳楼记》是最著名的诗歌文化“洞庭渔歌”战国以来广为流传,渔歌曲调流畅、婉转、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2014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洞庭湖是唯一储存长江的通江湖泊,也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之一洞庭湖湿地发展模式一直是传统农业的典型模式,水稻产量约占全国水稻产量的6.6%洞庭湖也是在1986~1995年建立的、从1998年到2009年,一个阶段相继进行、2000年实施的二期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到2021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东洞庭湖也成为中国首批加入《国际湿地公约》的六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洞庭湖风景资源丰富,其中就有岳阳楼、君山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理特征
气候
洞庭湖区位于北纬28° 30′~30°20′东经110° 40'~113°10′属东亚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洞庭湖水系气候的主要大气环流。日照时间为1348 ~ 1772小时,无霜期为263 ~ 276天境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特别适合水稻等温度敏感型、感光性、基本营养作物的生长。
根据1961年的数据,湖区南部的温度高于北部-据1990年湖区19站气象观测资料统计,湖区南北温差1 ~2度,东西温差2 ~4度。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26度至30度之间,湖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6度.8度,一月份最低,多年平均气温为4度.5度,极端最低温度是-18.1度(临湘1969年1月31日)绝对最高温度为43℃.6度(益阳1969年1月31日)
据1956-根据2000年的实测数据,洞庭湖水系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2000毫米。山区多雨地区一般在1600毫米以上,丘陵、平原地区为1200~1600毫米。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由外围丘陵向内部平原递减,多年平均降水量(4~6月3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44%4月至9月连续6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月降水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5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13%~20%多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5~160天,东北部年降水日数不足140天,是湖南省降水最少的地区。
地质
地质构造
洞庭湖属于构造湖,约2.8亿年前,在晚古生代带的早二叠世,洞庭湖所在的江南古陆是一个横跨湘鄂赣三省的浅海盆地.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后,江南古陆断裂,落入宽阔的洞庭盆地到第三纪末,湖盆已完全干涸,形成了一个略有起伏的准平原在大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它在桃源、洞庭湖的原型形成于常德地区的山间坳陷盆地到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晚期,盆地向东移动并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系列自西向东的凹陷大约248万年前的第四纪,湖盆区开始形成多个独立的小型湖盆大约200万年前,湖盆逐渐连通,湖盆面积扩大到9500平方公里到距今约161万年前的更新世早期,盆地面积已达133万平方公里到晚更新世早期,约20万1万年前,湖泊迅速干涸萎缩到距今75002500年的第四纪全新世中期,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导致洞庭湖再次扩张。
地层特征
洞庭湖盆地的地层是白垩纪、第三纪早期,主要由泥岩组成、泥岩膏泥岩、泥岩砂岩互层、泥岩泥质砂岩互层、泥岩白云岩油页岩、泥岩砂岩、泥岩白云岩油页岩、泥岩砂岩夹层等。
矿产资源
洞庭湖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烟煤为主、铁、食盐、石膏、重晶石、芒硝等24种。
地貌
洞庭湖东、南、西边三面是山,后面是山、丘陵、丘陵下降到中部洼地,北部的冲积平原延伸到长江。洞庭湖流域属于长江淮河地台南轴的一部分,湖泊阶地周围有许多丘陵,这些丘陵分散在海拔200~500米之间盆地内的湖滨平原主要由三个入湖三角洲组成,河湖密布,海拔均在50米以下。在湖区常德的西部,武陵山系横贯西北,多为中低山区,中部为红岩丘陵区,其间也有分段隆起的山脉和侵蚀后的岛状弧形山脉;西南为雪峰山余脉,构成中山区,形成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洼的基本轮廓益阳的地貌格局是西南部雪峰山陡峭,中部丘陵起伏,北部逐渐向洞庭湖倾斜,岳阳多为花岗岩、变质岩山区或丘陵区,以西部花岗岩为主、变质岩、红岩、或红土的低山、中低山、高丘陵、低丘陵、高岗地、低山和河流冲积平原。
土壤
洞庭湖区有9种土壤类型、17个亚类、共有77个土属,在立体分布上有红壤亚类、棕红壤亚类,也有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主要为棕红壤亚类中的红壤土,约占65.7%在水稻土中,使用紫潮泥、黄潮泥占优势,约占65.3%
洞庭湖区农业土壤(耕地)约1.31万平方公里,占39.48%,主要是水稻土,集中在滨湖平原,伪水、玩水、泪罗江、新强河河谷平原和丘陵河谷,早期土壤多集中在湖滨平原的西部和北部,宜林土壤面积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占洞庭湖区土壤资源总量的465.82%而且大部分是红色的、黄壤土适应性广,但宜林土壤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较低。
土壤资源评价以耕地亚类评价质量等级为依据,如下表所示1971年,.在66万亩耕地的土壤类型中,一级土壤资源面积明显大于三级土壤资源,适宜农业的土壤资源绝对数量大,有1375种.48万亩,用于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人工牧草、经济林果非常有利,但质量较低,没有适合农业的一流土壤,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改进措施就适宜森林的土壤资源而言,有2054种.42万亩,一级资源面积较大,三级土面积58.6万亩,水土流失严重。
水文流域
洞庭湖接受湖南省的四个水域,并通过湘江与北部的荆江相连、资水、沅江、澧水、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八大水系,包括华容河 洞庭湖流域由四大水系组成,面积约2628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长江入湖的流域面积,洞庭湖流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13土地面积/7。
水系特征
受地貌格局影响,进入洞庭湖区的四条河流呈扇形分布,形成以湖泊为中心的向心水系。湖区的内陆湖分为四个水系和东部、南、西洞庭湖区水系。
东洞庭湖水系
东洞庭湖水系是指湖南省汨罗市石勒镇草尾镇以北,岳阳市城陵矶岳阳县南堤脚以南,南县八百弓、汨罗江青树嘴镇东、新墙源头以西的河流和湖泊东部有较高的水系,整个地形由东向西倾斜主溢洪道有瓯江东支,主湖是大通湖、东洞庭湖、岳阳南湖、大莲湖、瓦岗湖等。
南洞庭湖水系
南洞庭湖水系是指沅江市赤山以东湘江入海口(濠河口)与资水河口(甘溪港)北至大池河东支以南,汨罗江口以西,盆地南部及东南边缘丘陵、平原相间,以平原为主。
西洞庭湖水系
西洞庭湖区的水系是指松滋河中的瓦窑河湖南省沅江市赤山以西澧水河口小渡口以东沅江河口德山、虎渡河梅景窖、瓯池河中汊团山寺以南,资水河口甘溪港以北,水系以西、在该国南部,浅丘和平原相互交替,主要是平原。
四口水系
四口水系,俗称“北水”西水”,指长江荆江段入湖的松滋河松滋至瓦窑河段、虎渡河太平口至团山寺、大内河大内口至梅井坑、华容江吊线口至南堤脚入湖河流及其支流在湖北省境内俗称荆南四河这四条河西高东低、浅丘等,其他地区都是湖滨平原。
入湖水量
根据1951年至2008年的统计数据,洞庭湖年均径流量2897亿立方米,其中长江来水量940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25.4%四类水域为1679亿立方米,占总量的585.,区间为278亿立方米,占9.6%洞庭湖年内来水量分布极不均匀根据1959年至2010年的数据,洞庭湖平均每月最大流入水量为111.一亿立方米,.6亿立方米,33.6亿立方米和27.7亿立方米。其中,1981年至1990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563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减少106亿立方米,减少率为6%从1991年到2000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848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水平相比增加了10.7%
生物植被
动物
洞庭湖的地理环境适合大量野生动物栖息、生长、繁殖,动植物资源丰富。截至2023年3月,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364种,隶属于20目70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种,二级保护鸟类70种,省级保护鸟类124种,洞庭湖鱼类117种,隶属于12目23科,其中鲤鱼是主要经济鱼类、鲫、鲶、青、草、鲢、鳙、鳊等。
截至2022年9月,洞庭湖共发现底栖动物24种,其中水生昆虫10种,软体动物5种,寡毛类4种,其他动物5种洞庭湖底栖动物的优势种是环毛蚯蚓和钩虾。
植物
洞庭湖湿地有维管植物131科398属766种,生态指示种白花蛇舌草多次被记录、沼生水马齿、苦草、黑藻等,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为银杉、红豆杉、珙桐是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植物资源众多,许多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用途广泛,例如:药用植物600多种,野生油料植物90种,芳香油料植物70种,野生纤维植物50种(饵)有饲料植物80余种,其中淀粉植物50余种,经济林木250余种。
截至2022年9月,洞庭湖共有浮游植物41属,其中绿藻门16属,占浮游植物种类的39.硅藻13属蓝藻门10属隐藻门1属和裸藻门1属,洞庭湖的浮游植物为绿藻、硅藻、蓝藻门为主。
植被
洞庭湖区北部丘陵地群的树种是栓皮栎、栓皮株“白橡木和锥栗,伴随着冬青、香樟苦槠等常绿落叶阔叶树一般出现在南方的丘陵和山坡上,种类比北方丰富,包括复制林、苦槠林、钩栗润楠林、石栎林、青冈栎林和樟树林,在海滩上,它们的植被主要由落叶阔叶林组成、荻、苔草与其他群落组合形成沼泽草甸植被景观,湖泊植被以眼子菜为主、苦草、黑藻、莲、芦苇等群落。
洞庭湖约有2260平方公里的湖岸滩,土壤富含有机质,水适应性和通气性好,自然肥力高,适合芦苇生长、红花苜蓿、鸡眼草、芽和根等多种植物和优质牧草生长,鲜草产量可达25.2吨/哈,湖州鲜草年产量170.4万吨,牧草利用率为62%以上。
自然保护区
洞庭湖经历了围垦、围湖造田、开挖河渠、经过修路等人为破坏,湖堤内外湿地景观进一步破碎,1980年后又受到外来物种杨树的入侵,进一步打破了原有的滩涂植被景观,加速了洞庭湖湿地生境破碎化。自1982年以来,下列保护区相继建立: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东部它建立于1982年,并于1992年成为中国首批六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70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保护区共有鸟类36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8种,二级保护鸟类64种;维管植物有486种;鱼类有117种,其中2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11种哺乳动物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
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西南部,总面积168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390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为610平方公里、实验区面积680平方公里它是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2002年2月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该地区有863种湿地植物和164种鸟类、114种鱼类、爬行动物29种,两栖动物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6种,它们就是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大鸨、中华秋沙鸭等。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汉寿县,总面积300里.44万平方公里,2002年1月列入《湿地公约》名录区内有维管束植物87科260属416种,鸟类15目50科205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鱼类9目20科111种,底栖动物4目9种。
风景名胜
岳阳楼
岳阳楼矗立在岳阳市古西门的顶端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栋将军鲁肃的阅兵仪式它有近1800年的历史它类似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王腾亭,又称江南三大名楼,盛于唐代,盛于宋代岳阳楼重建于北宋年间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名扬天下2005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荣获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包括: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小乔墓、瞻岳门、洞庭风韵诗廊、汴河街、双公祠、五朝楼观、碑廊、吕西安庙和许多其他景点。
桃花源
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西南15公里处,有1600多年的历史它始建于金代,盛于唐代,盛于宋代,毁于元代,废弃于明清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现有唐宋以来诗词2500余首国家二级文物20余处古代碑刻数十处。
君山
君山,古称洞庭山、香山是800英里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离岳阳楼很远,岳阳楼是一座历史建筑,总面积为0.由72座山峰组成的96平方公里“道书”被列为世界第九福地,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
任弼时故居
任比什 林故居位于汨罗市比什镇始建于清末,为砖木结构民居建筑。任比什于1904年4月30日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后来,他离家求学并投身革命事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故居于1956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8年至1989年进行了修缮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江起义旧址
平江起义旧址——田玉娥书院位于湖南平江县田玉娥书院,始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同治六年,迁此。一九二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由中共彭、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人又发起了著名的“平江起义”建立了以彭为军长滕为党代表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
科研活动
2015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团队以洞庭湖优势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获得了包括短葶苔草在内的幼态种群来源、短葶苔草对有性生殖生物量和生殖植物密度的分配已经取得了许多阶段的进展。
2020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岳阳成立长江及东洞庭湖生态保护教学科研基地。
2022年,洞庭湖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活动启动,将调查长江江豚种群分布和栖息地环境现状,评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结构和变化趋势,分析长江江豚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长江江豚保护方案提供依据。
2023年,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谢永红以洞庭湖湿地越冬水鸟为研究对象,结合地面调查、遥感反演、通过物种分布模型模拟,模拟分析了3个典型水鸟类群的生境适宜性,确定了各类群水鸟生境的重点保护区和潜在恢复区该研究可用于指导洞庭湖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