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丁达尔效应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3-07-20 12:39 历史版本2 7161 3 4 修正错误,新增图片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效应(Tindal   effect)它最初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写的·丁达尔发现了它,因此得名,也被称为“丁达尔现象”,或者“丁铎尔现象”丁泽尔效应”廷得耳效应”是指当一束光穿过胶体时,从垂直入射光的方向可以在胶体中观察到一束亮光“通路”现象,廷德尔效应的出现也暗示了光是可以看见的。

摄影也被称为廷德尔效应“耶稣光”一般出现在凌晨、日落时分或雨后云多的时候,大气中有雾或尘埃,阳光正好投射在上面,分成一条条,有时成一大片,特别壮观。

目录

基本介绍

廷德尔效应是由英国物理学家约翰首先发现的·丁达尔(John Tindal, 1820~1893) 在1869年首次被发现并被实验研究。发现光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颗粒对光的散射, 会在胶体中形成亮光“通路”廷德尔效应是区分胶体和溶液的常用物理方法。

产生原因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当光照射到粒子上时,如果粒子比入射光的波长长很多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如果粒子小于入射光的波长,就会发生光散射此时观察到光波在粒子周围辐射,称为散射光或乳状光。Tindal效应本质上是一种光散射现象或乳光现象。因为真溶液粒子的半径一般小于1nm,胶体粒子介于溶液中溶质粒子和混浊液体粒子之间,其半径为1~100nm。小于可见光波长(400 nm to 700 nm)因此,当可见光通过胶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散射效应。对于实溶液,分子或离子较小,散射光的强度随着散射粒子体积的减小而明显减弱,所以实溶液对光的散射作用很弱。光线通过悬浮液时,有时会出现光路,但由于悬浮液中的粒子对光线的阻碍太大,所以光路很短。此外,散射光的强度随着分散体系中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所以进行实验时胶体浓度不能太稀。

实际应用

胶体有明显的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几乎没有因此,在实验室中经常利用廷德尔现象来区分胶体和溶液。除了廷德尔效应,还有半透膜法区分胶体和溶液。

实验例证

丁达尔现象

1869年,丁达尔发现,当一束聚焦的光束穿过溶胶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廷德尔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能产生类似现象,但远不如胶体明显。可见光的波长通常在400到700纳米之间当光进入色散系统时,一部分自由通过,一部分被吸收、反射或散射,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当光束通过粗色散系统时,由于色散的粒子大于入射光的波长,主要发生反射或折射,系统出现浑浊。

2)光线通过胶体溶液时,分散质颗粒的直径一般在1 ~ 100 nm之间,小于入射光的波长,且以散射为主,可见乳白色光柱,产生Tindal现象。

3)当光束通过分子溶液时,由于溶液非常均匀,散射光因相互干涉而完全抵消,散射光不可见。

暗室现象

在暗室中,让平行光束穿过一个肉眼完全透明的胶体从垂直于光束的方向,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浑浊而闪亮的光束,有粒子在闪烁。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的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入射光的电磁波使粒子中的电子以与入射光波相同的频率振动,使粒子像新光源一样向各个方向发射相同频率的光波。如在黑暗中看到的探照灯光、晴天天空中的蓝色是粒子对光的散射。

丁达尔效应暗室现象

树林现象

清晨,在茂密的森林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串光束穿透枝叶,类似于这种自然现象,也是廷达尔现象。这是因为云、雾、烟尘是胶体,但这些胶体的分散剂是空气,分散质是微小的粉尘或液滴。

自然中的丁达尔现象自然界中的丁达尔现象

耶稣光

耶稣光耶稣光

耶稣光也是一种Tindal现象,由大气中的雾或尘埃形成当阳光照射下来,投射在上面,光线的线条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另外,太阳是大面积发光的,所以不会只是一点点,而是一整幅壮丽的画面。这种给景观带来圣洁宁静感的光被命名为“耶稣光”

耶稣之光也在中国很多地方出现过。比如2015年7月7日晚出现在中山黄圃镇上空;8月7日晚,受2015年第13号台风影响,“苏迪罗”受外围云系影响,福州西部出现美景“耶稣光”

2016年8月15日晚出现在成都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