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百科 >> 铃鼓 >> 历史版本
编辑时间历史版本内容长度图片数目录数修改原因
2023-05-01 11:15:05 历史版本2 5360 2 5 修正错误
上一历史版本 | 最新历史版本 |   下一历史版本 | 返回词条

铃鼓

铃鼓(tambourine),亦可称为摇鼓。鼓框呈圆形,直径从8英寸到14英寸不等,由木头或金属制成,镶嵌多组金属片。

目录

简介

当乐器被敲击时,铃鼓同时使金属片相互碰撞,发出类似钟声的声音,因此得名。

铃鼓鼓面的一面可以模制在耳膜上。鼓膜主要由动物皮肤构成(羊皮或牛皮)由塑料耳膜制成。虽然目前大部分鼓类乐器都改成了塑料耳膜,但铃鼓有一种独特的演奏方法,就是用湿拇指在耳膜上摩擦,发出破碎而密集的铃声这种方法远比动物皮的塑料耳膜好,所以一直保存至今。

历史起源

铃鼓[西洋乐器]铃鼓[西洋乐器]

铃鼓的起源已经无法考证,但在中亚、中欧葡萄牙和印度的历史文献或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数百年前类似铃鼓的乐器就已经在这些地区流通。英语tambourine一词来源于法语tambourin,指古罗马时期留存于普罗旺斯的一种狭长的鼓。tambour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鼓”tunbur),带后缀表示尺寸小。演奏方法

铃鼓的演奏方式有很多种。而且每种方法产生的声音也不一样。

演奏方式

敲打

最常用的方法是一只手握住鼓框,另一只手敲打乐器的鼓皮或鼓框。也可以把铃鼓固定在乐器的夹子里,然后用手或鼓棒敲打发出声音。演奏快节奏的时候,也可以把铃鼓放在双手和大腿之间,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打出更多的次数。

滚奏

滚动可以使金属板不断撞击,产生连续的声音。方法是握住铃鼓,利用手腕的前后摆动来摇动铃鼓带动金属片碰撞。速度越快,金属板受到的冲击越大;摆动幅度越大,产生的声音越大。

姆指轮奏(Thumb   rolls)

这是一种对技巧要求很高的玩法。原理是利用姆指(食指或中指亦可)沿着鼓膜摩擦,距离鼓沿约1厘米,摩擦带动金属板振动,产生快速滚动的效果。在演奏之前,音乐家会先在手指上涂上蜡或用水弄湿手指,以增强摩擦力。如果需要长拇指轮,音乐家会在耳膜上画“8”字来增长时间。

代表乐曲

德沃夏克《嘉年华序曲》

比才《卡门组曲》

铃鼓铃鼓

柴可夫斯基《意大利随想曲》《胡桃夹子组曲》010第四乐章

马勒 s第三交响曲

记谱法

一般用三角形表示,下面加一条线。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