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是指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程序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维护等多个阶段。这些阶段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软件产品。
软件开发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包括编程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和软件工程阶段。常见的软件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组件复用模型和敏捷软件开发过程模型,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软件开发环境可以根据解决的问题或开发环境的演变趋势进行分类。软件开发工具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工具本身、工具界面和工具用户界面。常用的软件开发语言包括Java、Python、C/C++、JavaScript等。
未来,云计算、低代码和无代码开发、人工智能、物联网、DevOps、区块链和远程办公等趋势将进一步推动软件开发的发展,并为用户提供更友好的体验和功能。
定义概述 编辑本段
软件是用于操作计算机和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系列指令、数据或程序。软件开发是设计、创建、测试和维护不同软件应用程序或系统的集体过程,包括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到维护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反映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的所有方面,包括满足业务需求的设计、满足指定设计的开发、将软件部署到生产环境以及后续的支持和维护。
发展历程 编辑本段
软件开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4年,当时约瑟夫·玛丽·雅卡尔在纸板上打孔,以引导织机编织图案。
19世纪末,“计算机之父”查尔斯·巴贝奇发明了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被称为分析引擎,后来成为其他计算机设计和电子计算机的灵感来源。虽然这些机器还没有制造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为它们编写“软件”。
1843年,世界上第一个程序员阿达·洛芙莱斯为查尔斯·巴贝奇的分析引擎开发了一种计算伯努利数的算法,这被认为是第一个计算机程序。同时,她的工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不仅将机器视为执行数学计算的工具,还认识到计算机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她的思想开创了图灵机的概念,奠定了计算机科学的基础。
1889年,赫尔曼·何乐礼发明了霍尔瑞斯制表机,它通过编程对数据进行计数和制表。霍尔瑞斯制表器的发明标志着数据处理和自动化的重要进展,对软件开发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36年,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其关键思想是抽象计算过程,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开创性理论之一,成为计算机科学中许多理论和算法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软件开发经历了程序设计、软件设计和软件工程阶段。编程阶段出现在1946-1955年。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约翰·莫奇利和约翰·p·埃克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共同发明了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它是一个巨人,有18000个电子管,面积170平方米,重30吨,消耗约150千瓦的功率,每秒进行5000次运算。ENIAC是一个研究主机,使用电子管作为元件。它体积庞大,耗电量大,容易发热,并且不能工作太长时间。在这个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阶段,还没有软件的概念。程序设计主要围绕硬件开发,追求节省空间和编程技巧。规模很小,工具简单,没有明确的分工(开发人员和用户),也没有文档(程序列表除外),主要用于科学计算。
1948年,一位名叫汤姆·基尔本的英国计算机科学家使用8个字的工作内存和17个字的指令编写了世界上第一个软件。他和他的同事弗雷迪·威廉姆斯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之一——曼彻斯特小型实验机(SSEM),并运行基尔本的代码进行数学计算。
1949年,John Mauchly提出了第一个高级编程语言Brief Code(后来称为短代码),并由William F. Schmidt实现。Brief Code是第一种函数式编程语言,它以易于理解的数学表达式呈现,但每次运行程序时都必须将其转换为机器代码,这使得软件开发过程更加缓慢。
1951年,美国海军军官格雷斯·霍珀为UNIVAC创建了第一个计算机语言编译器A-0(算术语言版本0),它是COBOL的前身。
1952年,Alick Glennie开发了Autocode,这是第一种可以由编译器直接转换为机器代码的编译语言,也是描述一种曼彻斯特Mark 1自动编码系统的术语。两年后,R.A. Brooker开发了第二个版本的Autocode,称为Mark 1 Autocode。
1954年,IBM的一个团队开发了FORTRAN语言,这是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高级编程语言。软件设计阶段出现在1956-1970年。这是第二代计算机(晶体管数字计算机)和第三代计算机(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商用主机和商用微型计算机已逐渐出现。其特点是:硬件环境相对稳定,有软件作坊式的开发组织形式;产品软件(可购买)被广泛使用,从而建立了软件的概念,出现了BIOS、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并出现了瀑布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软件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从科学计算到商业应用,高级编程语言层出不穷,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开发人员和用户分工明确,对软件的需求急剧增加,逐渐形成了结构化编程和结构化分析与设计的软件开发技术,但软件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导致软件危机的出现。即落后的软件生产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导致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1958年,一个科学委员会开发了ALGOL,一种用于研究和科学目的的编程语言。Java和许多其他高级语言在某种程度上是从这种语言演变而来的。
1959年,格蕾丝·霍珀和鲍勃·贝默开发了COBOL(通用商业语言),这是第一种可以在各种类型或品牌的计算机上运行的高级编程语言。它仍然广泛应用于卡处理、ATM机甚至电影中的视觉效果。同样在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麦卡锡为开发人工智能创建了第一版LISP语言,该语言一直沿用至今。
1964年5月1日,由John Kemeny和Thomas Kurtz开发的BASIC语言向公众推出。许多商业应用程序仍在使用BASIC语言。微软的Visual BASIC(VB)在标准BASIC基础上增加了面向对象的功能和图形用户界面。软件工程阶段从1970年开始出现。这是第四代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机)及其后期阶段。个人电脑已经普及,图形操作系统已经建立。软件危机迫使人们研究和改变软件开发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形成了现代结构化方法、面向对象编程和软件重用,并开始使用增量进化的开发模型。从此,软件生产进入了软件工程时代。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硬件向巨型化、小型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四个方向发展,数据库技术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三代和第四代编程语言;第一代软件技术(结构化程序设计)在数值计算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第二代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和原理)用于软件生产过程;第三代软件技术(处理需求定义技术)用于软件需求分析和描述。
1972年,丹尼斯·里奇在贝尔实验室开发了C语言,该语言成为当时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并对后来的许多编程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Donald D. Chamberlin和Raymond F. Boyce开发了SQL(结构化查询语言),它是为数据库的使用而设计的,SQL仍然是最流行的数据库语言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有许多流行的编程范例,如Simula、C和Prolog。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Apple II系统的发布,软件开发开始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与苹果Apple II系统竞争的产品VisiCalc问世,并首次将电子表格软件带到公众面前。随着人们对个人电脑领域越来越感兴趣,许多公司,如行业巨头IBM,被吸引进入该市场。然而,尽管它被称为“个人电脑”,但这一时期开发的大多数软件都与工作和商业社区密切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应用程序是Microsoft Word和Excel。
在20世纪80年代,另一个重要趋势是使用模块,即代码的大规模组织单元。与此同时,面向对象的特性,如封装、继承和多态也起源于这十年。1983年,比雅尼·斯特劳斯特鲁普开发的C++引入了面向对象编程的概念,在游戏引擎和Web开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同年,Objective-C语言发布并应用于苹果的操作系统、macOS和IOS。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编程语言包括Ada(1983年)、Common Lisp(CL)(1984年)、Eiffel(1984年)、Perl(1987年)和TCL脚本语言(1988年)。
开源程序的发布也成为改变软件开发规则的重要力量,软件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主要是由在线兴趣驱动的。例如,Linux内核的最早版本(后来发展成为同名操作系统)于1991年在线发布。
同样在1991年,Guido Van Rossum创建了一种非常用户友好的编程语言Python,这是当今最流行的语言之一。1995年,Brendan Eich仅用10天就创建了JavaScript,这是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也是万维网的核心技术之一。同年,由詹姆斯·高斯林和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其他开发人员开发的Java语言向公众推出。
20世纪90年代创建的其他著名编程语言包括Haskell(1991年)、Visual Basic(1991年)、Lua(1993年)、R(1993年)、Ruby(1995年)、Ada 95(1995年)、PHP(1995年)和Rebol。函数式编程、数据分析和Web开发也在此期间得到了发展。自1996年以来,计算机开始通过移动设备影响公众,如PDA(Palm OS)和黑莓系列。
2001年,微软开发了C#语言,它与C++、Java和Visual Basic非常相似,被广泛用于微软产品和桌面应用程序的开发。2003年,Martin Odersky为Android开发创建了Scala语言。同年,谷歌开发了Go语言来解决大型软件系统出现的问题。2007年,苹果推出了iPhone,标志着移动技术新时代的开始。2012年发布的TypeScript语言是JavaScript语言的语法超集,增加了静态类型,它也是Angular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苹果开发了Swift语言来取代C#、C和C++。
在Rust世纪出现了许多其他重要的编程语言,例如action script(2000年)、D(2001年)、Scratch(2002年)、Groovy(2003年)、F #(2005年)、PowerShell(2006年)和clo jure(2007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平台也促进了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敏捷开发方法逐渐流行起来。未来有望在互联网平台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高效可信的虚拟环境,更好地服务所有用户。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被认为是解决软件危机的现实途径和实现软件工业化生产的必要手段。软件工程将向开放计算方向发展,确定行业的基本框架,并引导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融合。
生命周期 编辑本段
软件项目的开发需要先计划,后实施。在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漫长生命周期中,需要完成许多不同性质的任务,这意味着要将软件生命周期分为几个阶段,并据此制定可行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管理软件开发和维护。
软件开发生命周期(SDLC)提供了一个国际标准,软件公司可以使用该标准来构建和改进他们的计算机程序。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测试、系统部署和系统维护。
可行性研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以确定产品的可行性并同时规划项目。这一阶段涉及资源分配、产能规划、项目调度、成本估算和供应。理想情况下,项目经理和开发人员应该与操作和安全团队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相关方的意见都得到充分考虑。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包括详细的项目计划、时间表、准确的成本估算和必要的采购要求。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利益相关者就提议产品的技术和用户要求及规格达成一致,以实现其目标。此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收集需求,以了解和归档用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通过需求分析,提供每个组件测试参数的详细概述、范围、开发人员和任务,以确保高质量的产品开发。同时,这个阶段涉及开发人员、用户、测试人员、项目经理和质量保证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程序员也会在这个阶段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方法,如瀑布模型或V模型。团队将此阶段的结果记录在软件需求规范文档中,该文档可作为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考。
总体设计:总体设计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架构师和开发人员不仅要制定所需的高级技术规范以创建符合要求的软件,还要选择或构建软件的底层架构,为整个系统提供可靠的基础。这个阶段可能还包括一些快速原型制作。利益相关者将讨论风险级别、团队组成、适用技术、时间、预算、项目限制、方法和架构设计等因素。设计规范文档(DSD)详细说明了产品的架构设计、组件、通信、前端表示和用户流。这一步为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提供了一个模板,并减少了成品出现缺陷和延迟的可能性。
细节设计:详细设计阶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在此阶段,开发人员开始实际编写代码以开发软件,并根据公司的程序和指南,基于前一阶段商定的产品规格和要求进行编码。前端开发人员构建接口,后端开发人员创建与数据库相关的数据。同时,详细设计阶段还涉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设计,并使用流程模型和故事板详细定义解决方案的思想。开发人员使用建模工具构建模型,用于早期验证、原型制作和设计模拟。为了保证软件的质量,开发人员用相应的编程语言编写设计代码,并参与同行和团队的评估。此外,在此阶段应定期联系业务利益相关者,以确保他们的期望得到满足。最后,这个阶段的输出是可测试的功能软件。
系统测试:系统测试阶段是软件开发过程中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测试人员通过单元测试(功能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来验证产品的功能,并确保其按照需求分析文档的要求进行。一些团队选择自动化测试执行过程,并使用持续集成工具(如Appveyor或Travis CI)更有效地发现错误。测试人员负责通知开发人员代码中的缺陷。在开发人员确认并修复这些缺陷后,测试人员将重复测试过程,直到他们确保软件没有问题并且可以按要求运行。此外,系统测试阶段还体现在软件设计和编码过程中,包括预先计划的场景测试和性能测试,以模拟应用程序的实际负载,从而确保软件在各种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系统部署:系统部署阶段的目标是将软件部署到生产环境中以供实际使用。在高度成熟的企业中,这一阶段通常是高度自动化的,软件一旦准备好就将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对于成熟度较低的企业或一些高度标准化的行业,部署过程可能涉及一些人工审批。在大中型企业中,为了简化部署过程,通常使用应用程序发布自动化(ARA)工具,该工具可以与持续集成工具集成,使将应用程序部署到生产环境的过程更加自动化。此外,系统部署阶段还负责响应和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必要时迁移数据。
系统维护:软件开发周期不会在系统维护的这个阶段结束,必须不断监控软件以确保其正常运行。作为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系统维护阶段致力于确保软件的正常运行和持续改进。在生产环境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必须及时报告和响应,这通常会将工作重新引入开发过程。对于bug修复,可能不需要经历整个开发过程,但至少需要一个简化的过程来确保修复不会引入其他问题(回归问题),以避免问题扩大。
在系统维护阶段,团队还需要管理和评估整个项目,以保持应用程序生命周期的质量和交付。为此,使用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等评估模型来评估开发过程,以确保过程的科学性和效率。同时,构建不同版本的软件也是现阶段的任务之一。通过确定质量保证优先级和发布标准,团队可以解决和跟踪系统缺陷,并确保软件在迭代过程中不断优化和改进。
研制模型 编辑本段
瀑布模型
v模型
迭代模型
原型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模型
喷泉模型
敏捷模型
开发环境 编辑本段
开发工具 编辑本段
开发语言
未来趋势 编辑本段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刘英华 下一篇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