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
阳澄湖,亦名阳城湖,位居太湖平原,是区域内第三大淡水湖,且在苏州境内面积排名第二。此湖坐落在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角,地处太湖与长江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1°21’至31°30’,东经120°39’至120°51’。作为吞吐性湖泊,阳澄湖西部接纳元和塘之水,东部则通过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流向长江,南部与娄江、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相连。湖面总面积为120.75平方千米,南北长度为17千米,东西宽度为11千米,周长约为166千米,平均海拔在2至3米,局部地区甚至低于2米。湖水平均深度为2.84米,最深处可达9.5米,总体容积约为3.2亿立方米。
阳澄湖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带紧密相关,地形特征为四周高而中间低,轮廓似佛手。其深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湖底地形亦有小起伏。湖内两条带状埂堤(即莲花岛和美人腿)将湖泊划分为东湖、中湖、西湖三区,流域覆盖苏州姑苏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常熟市和昆山市。该湖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8℃,年降水量在1100至1150毫米之间。湖中生物资源丰富,包括50多种湿地植物,116种野生鸟类和67种鱼类。此外,阳澄湖还孕育了如阳澄湖大闸蟹、鲢鱼等知名物种。
阳澄湖是苏州市工业园区的第二水源,也是昆山市饮用水源的补充,同时还是苏州饮用水源地的取水和备用水源。湖区天然风光秀丽,沿湖周边已形成了如唯亭阳澄湖旅游度假区、昆山阳澄湖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1966年5月,成立了“江苏省阳澄湖水产资源繁殖保护管理委员会”,每年都会放养大量蟹苗及草、青、鲢、鳙、鳊、鲤等鱼类,至90年代,水面利用率已达100%。2010年起,阳澄湖生态高效渔业产业园开始建设,并于2020年完工,同年,阳澄湖大闸蟹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019年,阳澄西湖隧道进行了扩建,隧道向西延伸,穿越星湖街和阳澄西湖水域,最终在苏州工业园区阳西地块复垦整治区西侧结束,其中穿越阳澄西湖水域的长度为1100米。
地理环境 编辑本段
阳澄湖地区享有亚热带温润型季风气候,年度平均气温为15.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长达233天,年降雨量介于1100至1150毫米之间。1962年,该地区曾记录到1611.7毫米的年降雨量最高值,日降雨量最高为343.1毫米,且降雨多集中在5月至9月。当地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气候特征是温和多雨。阳澄湖的水位主要由大气降水、太湖排水以及人为调控决定,其水位常年在2.8至3.0米之间,年变化幅度约为1米。在伏汛期或长江落潮时,若阳澄湖水位超过长江,则可排水至长江;而在伏旱期或长江涨潮时,则可通过引入长江水来调整阳澄湖的水位。
地质特征
从地质构造角度看,阳澄西湖坐落在湖(州)苏(州)断裂带上,这是苏州境内最大的隐伏断裂,呈北东走向,至今仍处于活跃状态。断裂的西盘是上升区,而东盘,即阳澄湖洼地,则持续下沉,沉积层厚度超过240米,而西盘仅为100至200米。阳澄湖的南北岸位于东西向构造带上,南侧断裂即苏(州)昆(山)嘉(定)断裂,与湖苏断裂相接,第四纪活动显著。新生代以来,该地区不断下沉,多个盆地被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物填满。在晚更新世的玉木冰期,由于气候寒冷和海面下降,太湖平原上沉积了黄褐色、棕黄色、暗绿色粉砂质亚粘土,形成了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形。地层主要由粉质粘土和粉砂层构成。
地形地貌
阳澄湖位于常熟虞山、昆山马鞍山及苏州虎丘山之间的低洼地带,整个洼地周高中低,呈碟状,平均海拔仅2至3米,部分地区低于2米。湖深自西向东逐渐减小,湖底地形略有起伏,其中西湖湖底起伏最为显著。湖内两条东北至西南走向的狭长半岛将湖体划分为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其中东湖面积最大,中湖次之,西湖最小),三湖通过河浜港汊相互连通,整体湖泊轮廓呈佛手状。
水文特征 编辑本段
水系组成
阳澄湖是太湖平原第三大淡水湖,对阳澄地区防洪、排涝、引水和灌溉具有调蓄作用,同时也是苏州市区和昆山市城区的主要饮用水源。阳澄湖周边约73条河道连接湖泊,其中主要进出河道有59条,包括西线17条、北线12条、东线15条、南线15条,约30条河道常年有水流。湖体周边河道顺应自然水流,水流方向主要为自西向东,进水口位于西部和西北部,如里塘河、北河泾等,出水口则位于东部和南部,如七浦塘、杨林塘和娄江等。
阳澄湖的平均湖深为2.65米,最深可达9.6米。其中,中湖区域湖底平坦,水深介于1.3至3米之间,平均水深为1.8米。东湖的湖底同样平缓,水深在1.3至2.5米,平均水深为1.71米。在正常水位条件下,湖泊的蓄水量约为1.708亿立方米,湖水pH值为8.6,矿化度为174.81毫克/升,属于重碳酸钙型、水质柔软、微碱性的淡水湖。
阳澄湖的多年平均水位为2.99米,蓄水量约为2.1亿立方米。自2000年以来,由于“引江济太”项目的常态化运行,湖泊的平均水位上升至3.23米,相应蓄水量增至2.7亿立方米。该湖的历史最高水位为4.31米,最低水位为2.12米,多年平均高水位为3.54米。
阳澄湖是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市的第二水源地,同时也是苏州市的关键战略储备水源和国家二级水源保护区。该湖具有丰富的容蓄水量、优质的湖底底质、清澈的水体、丰富的天然饵料、庞大的生物量和低含沙量,湖水透明度平均为133厘米,含钙量高达23.8毫克/升,镁、磷含量分别为6.00毫克/升和0.01毫克/升,氨氮含量平均在0.18毫克/升以上。阳澄湖的水温全年保持在4℃以上,冬季很少结冰。
土壤方面,阳澄湖全湖的硬底面积超过65%,表层主要是粉沙、泥质沙和沙质泥构成的斑块状结构。阳澄西湖底部为灰色黏土和亚黏土,并含有泥炭层,质地较软。湖畔的黄泥表面光滑,富有光泽,含有氧化铁,易于胶结。近岸地带为黄色亚黏土,质地坚硬。
生物多样性方面,阳澄湖湿地保护区记录有59种鸟类,数量超过万只,其中包括青头潜鸭、云雀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以及罗纹鸭、白眼潜鸭等濒危物种。2018年11月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记录到22种鸟类。到2022年,共发现8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其中鸟类70种,包括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黑翅鸢、水雉)和罕见的迁徙雁鸭类白眉鸭。湖内有10多种候鸟,主要有野鸡、野鸭等水禽和食鱼鸟类。
阳澄湖的水产资源丰富,共有70种淡水产品,其中白鱼、鲢鱼、清水虾、大闸蟹被誉为“湖中六宝”。湖内有67种鱼类,以鲤鱼、鳊鱼、鲫鱼、鳜鱼(即桂鱼)为主,其次是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即花鲢)、翘嘴红和蒙古红(即白鱼)。年产量平均约为4000吨。此外,阳澄湖还盛产青虾,为此还设立了阳澄湖淡水虾种质创新基地。同时,湖中还有鳗鲡、甲鱼等特种水产品,湖螺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清明之后的湖螺主要用于池塘喂养青鱼。
阳澄湖水域至2023年覆盖了约3000亩“水下森林”,栽种了包括金鱼藻、菹草石芽、苦草、黑藻、黄丝草、穗花狐尾藻等在内的8种阳澄湖原生沉水植物。这些植物形成了多物种、多季相的异龄复层群落结构。此外,大型水生植物种类达20余种,其中深水植物包括苦草、马来眼子草和猪鬃草,而挺水植物则以芦苇和茭草为主。该区域的平均植物密度为每平方米507.3克。阳澄湖底泥中还分布着丰富的水生维管束植物,湖中底栖和浮游生物种类繁多,有机物质含量丰富。
风景名胜 编辑本段
阳澄湖地处城市近郊,却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感觉,其独特的休闲度假方式使其成为江浙沪地区旅游的新宠。如今,这片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已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园林化的国家级滨水休闲度假胜地。
阳澄湖半岛生态休闲度假区:位于苏州工业园区北部的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南至娄江,西至陆泾河,东与北至阳澄湖园区界址,是中国旅游局首批公布的17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度假区是一片深入阳澄湖的陆地,三面环水,总面积24.39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9.05平方千米。区域内拥有近200种野生植物和近200种栽培植物,以及30余种水生植物。度假区内设有莲池湖公园、仙樱湖公园、云杉湖公园等三个开放式公园。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曾荣获《中国国家旅游》2017年度最佳度假旅游目的地、《21世纪经济报道》第二届亚洲旅游红珊瑚奖“最受欢迎旅游度假区”等荣誉,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评定的中国百条最适合骑行游览线路之一,同时也是苏州市唯一获批准的江苏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莲花岛度假区:莲花岛坐落于江苏省阳澄湖的西湖、中湖、东湖中心,面积约3平方千米,四面环水,形状宛如莲花,因此得名。岛内总面积1.64平方千米,设有西咀湿地公园、阳澄湖旅游集散中心(众创空间)、三元府第、渔港风情、忆园民俗馆、蟹文化馆等景点。
重元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拥有超过1500年的历史。该寺于2003年进行重建,并于2007年11月17日举行开光仪式,成为江东地区最大的观音修行地。寺内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高达16.5米的三世佛,以及一组海岛观音雕塑。钟楼中悬挂的梵音大钟,是唐朝的第一声第一律。鼓楼内置有铜腔皮革鼓。寺内供奉的佛像、菩萨像、金刚像及法器等,均规模宏大。观音阁内的大观音像高达33米,由88吨重的锡青铜铸成,表面贴金,形象庄严,是中国室内观音像之最。每年,这里会举办多种佛事活动,包括迎新春祈福法会、观音法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浴佛法会(四月初八)以及腊八法会等。
苏州天主教堂:位于阳澄湖半岛西南角,一座高耸的塔尖教堂映入眼帘。这座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建筑,巧妙地融合了苏州传统粉墙黛瓦的色彩,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貌。教堂占地面积达2750平方米,主塔高77.6米,是中国最高的教堂建筑。
草鞋山遗址:于1956年由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并于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拥有丰富的文化堆积,厚度达11米,可分为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直至春秋吴越文化,几乎涵盖了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至先秦历史的全部。作为太湖流域古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草鞋山遗址内发现了中国最早具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水稻田,以及最早的结构型房屋(内有一张由野马马筋编织的革布)。此外,遗址中还首次从地层上证实了琮、璧、串饰等玉制品是良渚文化的遗物,为中国玉器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附件列表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